在德国的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观点是一种义务。从上小学开始,老师就会培养孩子的演讲才能,并告诉他们要敢于表达自己,善于倾听别人。” 最让何琳意外的是,德国课堂上的争论,最后大多没有一个最终答案,老师也不给出标准答案。
在德国的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观点是一种义务。从上小学开始,老师就会培养孩子的演讲才能,并告诉他们要敢于表达自己,善于倾听别人。
10岁的何琳两年前随父母从上海迁居德国首都柏林。她告诉记者,与国内相比,德国小学要自由不少:不用穿统一校服,课上可随时去洗手间,但也有比国内更严格的地方——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多发言,参加各种讨论。
在德国的课堂上,学生们经常被分成小组合作完成一件事。比如每个小组选择教师提的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经讨论后得出小组的答案,然后上讲台脱稿演讲,解释给全班学生听。为了课堂演讲更有说服力,何琳要上网、去图书馆、拜访专家等,以便获取充分的材料。演讲后的讨论也是课堂的重头戏,规矩自然也不少。别的同学发言时,其他人都要认真倾听,讨论问题时也是先听完别人的观点再发言。有时,学生们为了坚持自己的想法,与其他人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德国老师总会耐心引导,要学生敢于面对冲突,但要冷静、理智地处理。一位老师这么说:“适量的矛盾和冲突好比汤里的盐,但是如果盐太多,汤就被毁了。”
最让何琳意外的是,德国课堂上的争论,最后大多没有一个最终答案,老师也不给出标准答案。感觉像是白讨论了,但实际上大家都有收获,对所讨论的事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自己的思维更宽了,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德国,不管小学还是大学,都很重视课堂演讲和讨论。德国学生成绩单里,20%的分数就来自课堂表现。德国青少年教育专家霍夫教授认为,德国学生在课堂上养成的理性发言、争辩的传统,有利于孩子未来全面展示自己的能力,并能够理智地面对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