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以骨密度(BMD)测定作为标准。具体而言,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完整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确定骨质疏松和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而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标准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BMD低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是由许多微效基因累加作用和某些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遗传病。随着老年人的增加,骨质疏松引起的各部位的骨折和由此引起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及医疗费用的增多成为人们关心的大事。而骨质疏松也被列入综合健康检查之列。那么,骨质疏松至今是否有了诊断的“金标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李玲教授在做客《专家访谈录》时就我国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现状及标准给予了分析。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指标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以骨密度(BMD)测定作为标准。具体而言,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完整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确定骨质疏松和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而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标准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BMD低下。
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因此,BMD和骨矿含量测定是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以及评价疾病程度客观的量化指标。
脆性骨折:指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发生的骨折,这是骨强度下降的明确体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和合并症。发生了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诊断标准(基于BMD测定):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骨强度的下降有关,而骨强度是由BMD及骨质量所决定。骨密度约反映70%的骨强度,若骨密度低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因目前尚缺乏较为理想的骨强度直接测量或评估方法,临床上采用骨密度(BMD)测量作为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标准。
骨密度诊断优缺点
骨密度(BMD)是指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单位面积(面积密度)的骨量,二者通过无创技术对活体进行测量。BMD及骨测量的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疗效的监测、骨折危险性的评估作用也有所不同。临床上应用的有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外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pDXA)以及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其中DXA测量值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
基于DXA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年人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或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骨密度通常用T-Score(T值)表示,T值=(测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
T值用于绝经后妇女和50岁以上的男性的骨密度水平。对于儿童、绝经前妇女和50岁以下的男性,其骨密度水平建议用Z值表示。
Z值= (测定值- 同龄人骨密度均值)/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
缺点:不能反映骨质量,只反映骨密度。同时,受样本人群的影响,因此从国外引进的设备一定要在国内做大样本人群的检测。
推荐阅读: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