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09—2014)》(简称报告),这是由独立第三方学术机构完成的医改评价报告。报告认为,新一轮医改进展总体良好,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满意度有所提升,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有所缓解。
原标题《中国新医改报告:医改对“人”的重视不够》
7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09—2014)》(简称报告),这是由独立第三方学术机构完成的医改评价报告。报告认为,新一轮医改进展总体良好,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满意度有所提升,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有所缓解。
城乡居民健康差距缩小
报告指出,居民健康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健康差距逐步缩小。新医改以来,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大幅下降。
卫生总费用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居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在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3年的33.9%,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从2008年的24.7%、34.9%分别提高到30.1%和36.0%。参合农民住院费用自付比例从2009年的73.4%下降到2013年的43.4%。2013年,城镇职工医保住院患者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3.2%,新农合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56.6%,城镇居民医保住院患者实际报销比例达到56.7%,经济因素对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明显减弱。
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加强。77.2%的居民认为与5年前相比,家人在就医方便程度方面得到大幅改善或有所改善,门诊患者认为就诊环境好的比例为65.6%,住院患者认为病房环境好的比例为66.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显著改善,城乡居民享受到10类41项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95.6%,住院分娩率99.9%。
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具有较好的满意度。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76.5%和67.2%,门诊患者认为候诊时间短的比例为63.6%,认为医护人员解释问题态度好的门诊和住院患者比例分别为80.0%、79.3%,认为看病就医、住院花费不贵和一般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分别为78.8%、64.0%。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成功率在85%以上,已经成为医疗纠纷处理的重要渠道。
改革尚未充分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
报告认为,新医改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为实现全民医保奠定重要基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从2008年的11.3亿增加到2013年的13亿人以上。筹资水平逐年提高,筹资公平性趋于改善,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进,医药费用增速有所减缓。风险保护作用不断加强,群众就医负担有所缓解。
报告指出,医改对“人”的重视不够,影响改革效果的实现。改革尚未充分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务人员对医改政策措施的知晓度和认可程度仍需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医务人员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当前,医务人员的薪酬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行。医务人员薪酬制度简单、机械,工资标准远落后于自身价值和社会贡献。长期扭曲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和医务人员的行为扭曲。
其次,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卫生人力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基层卫生人才的流失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了大城市、大医院对基层人才的“虹吸”现象,这与强基层的医改目标背道而驰。
第三,医疗卫生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医务人员从业环境很不理想,社会地位不高,工作责任大、风险大、压力大,收入待遇水平与付出很不相称,医患矛盾突出。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评价等仍是重视专科医生,不利于全科医生的培养。护理人才队伍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认为,报告基于事实证据,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了医改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增进了社会对医改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由于医改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特点,社会对医改的认识和评价仍有分歧。例如,老百姓对医改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医改的短板。目前,医改的最大短板是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塔尖很强,塔基太弱,金字塔结构基础不牢,基层技术人才薄弱,软件和硬件不配套。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