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家科教授正为一位严重烧伤患者进行手术。这片土地上,长出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还长出了一个烧伤界的拼命三郎——柴家科。” 此时,3名严重烧伤患者的抢救到了紧要关头,柴家科不能倒下,只能悄悄输液硬挺过去。
柴家科说,去我们那里还有活的希望,不去必死。
他们先给患者进行了临行前的调整。用了氨茶碱、倍他乐克等调节心肺的药物,冲洗了气道。一路上,柴家科随时调整用药,四个小时后,病人病情平稳,顺利到达一附院。后全身创面愈合,烧伤救治成功。
柴家科判断救治与否的标准是:如果是不治必死无疑,治的话,还有希望,并且能确保不会因手术等治疗加重病情,就要救治。
柴家科带出的硕士、博士生、38岁的哈佛大学博士后申传安,已经是烧伤科副主任、二病区主任了,他说烧伤属于突发事件,不像心脏病、癌症,烧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仅2007年到2012年,全国发生火灾事故20万起,1万人死于各种烧伤。
申传安说,中国现在的工业化进程很快,工业烧伤事件比较多。中国人习惯用热水,40%的儿童烫伤祸起家中的热水,这本是可以避免的。
2005年到2007年,柴家科担任中华医学会烧伤分会主委期间,组织了最大规模的烧伤流行病学调查,涉及155个城市,200多家医院,100多万患者,收集到很详实的数据。
柴家科说,烧伤治疗时初诊很重要,患者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在最近的医疗机构,得到专业化的治疗,决定着未来治疗是否顺利,乃至决定着患者的生死。但现在我国的烧伤专科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县级医院很少有烧伤专科,因为这个疾病发病率不稳定,平时没事干,可一旦有了事,就是要命的。
柴家科认为,中国烧伤治疗应该建立全国性的网络,县级医院应该有专业的烧伤医生,确保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专业救治,再通过全国性网络,汇集优势资源,进行后续救治。
“这样的话,就能比病情跑得更快,救治就更加主动了。”柴家科说。
护士也有国家专利
见到一附院烧伤科二病区护士长王淑君时,她正在与出版社编辑电话联系写护理教材的事宜。
这位《中华护理大全》中战创伤护理部分烧伤护理章节的作者,同时还是两项实用新型技术排名第一的专利发明人。她的原始文凭仅仅是护理大专。
王淑君说她最羡慕柴家科主任的学生了,可以有专门的时间与主任一起讨论科研课题。但王淑君一直认为柴家科是她学术上的恩师。
王淑君的第一篇文章是《气垫床在烧伤护理上的应用》,1995年写的,那时柴家科是科室的副主任,把这篇文章改得密密麻麻的,王淑君都不好意思单独署名了;到2001年,她写出《烧伤、冻伤300问》的小书时,柴家科修改的地方主要是枝节和标点符号,这本书已经成了很多基层医院烧伤护理的培训手册;今年,当王淑君看到自己写的《现代战创伤护理》中的烧伤护理一章,柴主任就改了两处时,感到很是得意。
面部烧伤的患者鼻饲管无法固定,只能用绷带绕头部一周缠住,但患者面部往外渗液体,把绷带浸湿,会变硬,摩擦创面,很疼,还可能造成继发感染。柴家科给王淑君他们说,想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一次,王淑君在给患者用尿管时受到启发,尿管是通过气囊来固定的,那给患者的鼻饲管在鼻腔里装一个气囊,不就固定住了吗?她把这个想法一说,柴家科很高兴,说这个可以申报专利,还能申报两个,一个是鼻饲管与气囊一体化的新式管,一个是给现有的鼻饲管配一个小气囊,你申报专利吧,科里给你解决费用。
现在,王淑君的这两项专利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第一批生产了50根,开始临床试用。
王淑君申报副高职称时,正赶上科里在救治批量伤员,大家忙得没白天没晚上的,王淑君本打算这次就放弃申报,柴家科鼓励她要有信心,不能放弃,还“特许”她在晚上12点到凌晨2点期间用来看书查资料做准备。结果,王淑君一次过关,成为全院最年轻的拥有副高职称的护理人员,时年34岁。
王淑君说,跟着什么样的领导,就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个团队中,我的人生升华了。
柴家科常说,只做临床,充其量是个匠人,单搞科研,无非在基础上打转转,很难跳出象牙塔,只有深入临床,把临床的问题拿来做科研,科研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现在,柴家科的团队已经在皮肤替代物,危重烧伤抢救,烧伤复合伤救治,营养调理等四个方面,走到了同行的前列,有的达到国际水平。
柴家科团队在烧伤脓毒症的防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病率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43.9%降为26.0%;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由17.3%和87.5%降为6.9%和40.0%,烧伤总治愈率达到99.8%。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国100余家大型医院专科进行推广应用后,使我国的烧伤脓毒症的防治有了突破性进展。柴家科也凭借对这一课题的成功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身份问鼎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