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哈佛式教育的中国试验之路

作者: 来源:摇篮网 日期:2012-10-22
导读

         北京人大附中食堂,《植物大战僵尸》的开发者格韦茨曼正在和一位哈佛面试官聊天。这场在北京、上海同时举办的“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正是汤玫捷和她的校友一起创办的。”  而汤玫捷个人,则正在用一个奇特的方式,为中国高中生“减压”,并且提示出另一条道路。

  绝对的自由

  “如果人生是一个三明治,你会夹入什么?”这是今年峰会所出的考题。常帅记得,她是今年的峰会会务主席。最常见的答案是夹入勇气、友情和忠诚。还有人写,“我要夹入爱我和我爱的人。”或者,“夹防腐剂,因为我怕老去。”

  峰会是一个开放平台,学生们可以自己在线报名。但,毋庸置疑,这还是百里挑一的赛场。“每年,都有在峰会上表现出色的学生,被招进哈佛。”

  今年全国28个省市,一共有3000多学生报名。“我们从中,再选出600人。”比照哈佛招生的做法,峰会的审核小组一遍遍看过这些资料,写下综合印象,不漏掉任何1个学生。她指出,这其中有许多全国奥林匹克、省市比赛金牌得主、学生会主席、三好学生等。也有些学生,没有这些奖牌,但有非常傲人的经历,比如徒步戈壁,会变魔术,从小进行口述历史研究等,也会吸收进来。

  其实,这也是哈佛招生的原则。哈佛大学招生办中国地区负责人甘迪表示:“哈佛大学,一直在寻找潜在的伟大和极致。”面试官除了要判断学生已经取得的成就外,还需要综合评估学生的潜力,以及对于某领域的爱好。

  “6年过去了。”汤玫捷最大的感慨是,“现在的孩子,早已不同。第一年,即便是最好的学生,也无法听懂哈佛教授的小型课。但现在,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很高。”而且,有人甚至有自己的名片。

  参加峰会,今年的费用是需缴90元人民币报名费,4800元食宿活动费。300多名来自全国的学生中,有1/4获得了交通补助;1/3得到助学金。助学金的发放政策,也与哈佛相同。“不一定就是家境贫困,有的学生很坦率,我家刚买了房子负担重。我们也发放。”

  峰会将很多全新的尝试带到了中国。比如2006年,就曾出现过这样一个即兴题目,凌晨两点,峰会召集全体学生,告知他们:“某国遭袭,请你们代表各自的国家,提出议案。”

  孩子们无比兴奋,事实上联合国模拟庭,就是由峰会最先推出的,当年,峰会还在活动中启用小型圆桌讨论模式和社会公益项目比赛,这些活动形式在峰会中保存下来,延续至今。

  “高考独木桥”的压力,无处不在,但区域性明显。“回答峰会上的那些异想天开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应该算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汤玫捷笑起来。

  每年,前来参加峰会的学生中,根据今年的数据,上海排名第一。其次是江苏、湖南和北京。而以80后为主的组织者,还统计出了参与者的星座排名。第一是天蝎座,末位是处女座。

  “今年的峰会举办地七宝中学,为了让孩子能多见识,学校提出哪怕是志愿者名额也成。”常帅回忆道。但也有不买账的学生。今年衡水一个中学的校长,曾经推荐了10个学生。但学生们自己打电话来说,“我们要补课,要高考,不来了。”与此相反,上外附中每年都至少有60个学生申请,可由于名额有限,不得不砍去一半。

  李佳可(化名),来自河北。她说:“衡水二中,在当地被叫做第二监狱。学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来峰会前,她从来没有想到出国读书。但,现在她发现了另一条“有趣的道路”。

  每天,300个孩子被分成12个学院。“就像哈利·波特里面一样。”随时会接到一些“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在食堂当众跳舞;在讨论如何解决贫困问题时,他们小组用纸巾泡了一夜,染上绿色,并提出了非洲当地可以用自己的资源换收入的方案,赢得了哈佛大学教授的赞许。

  参加峰会的同学可以申请前去哈佛大学游学,获得做短期交流学生的机会。历届峰会中90%的学生,进入了美国名校学习。

  但是,在峰会预演招生,注定不会是大多数孩子的命运。

  在汤玫捷看来:“中国的家长和考生,最要不得,也就是别去迷信任何一个教育权威和体系。”关键是,“在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冒险中,她和他看到了什么?”

  有一天晚上,常帅看到了同学们发在网站的日志,发现其中最美的回忆是“这是我第一次翻窗”,还有,“我恋爱了”。

  和哈佛一样,峰会给了孩子们绝对自由,在校园里,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学生们兴致都很高,所以宿舍没有熄灯时间。

  有人问:要不要理床?她说:想不理床,就不理床!想多晚睡,就多晚睡!她回忆,晚上11点,电脑房里还灯火通明。也有人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圈圈地在操场上散步谈心。“很多美好的事,因为这次活动而诞生。”

  张闰嘉是上海七宝中学的,但她偏要申请北京会场。一开始,她被拒绝了。后来,第二轮复活。她表示,自己只想来感受北京不同的文化;楚悦晨来自山西,“其实,我早就出国读高中了,每天啥也不干,就在法国打篮球。但也想回来看看。”

  事实上,这里面都有汤玫捷的影子。当年,作为交换生到美国西德威尔高中留学时,她“啥也不干,就打曲棍球、跑步,几乎把体育全部补了一遍”。最后,美国西德威尔高中的老师,为她写了“最好的推荐信”(哈佛招生办语)。

  六年前,当汤玫捷突发奇想,把哈佛“新生生活”和招生模式,搬到中国后,美国教育专家安浩波特在《纽约时报》上指出,“她已经是少数无畏地,设法穿越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和新兴的机遇之间隔阂的学生。”

  汤玫捷的成长,被美国人看作是反映出了中国社会深处,对于教育的热情。而这种热情,一方面促使了改革,另一方面也向改革提出了挑战。

  “我的初中,并不是在最顶尖的学校。”她说。那时,上海建立了一个摇号系统,把学生分入各个学校。

  当汤玫捷被分到一个区重点学校时﹐她的父母甚为焦灼。之后,当她在计算器考试中不及格时(她忘了按“保存”键)﹐父母更加不安了。不过很快他们就恢复了﹐妈妈解释说﹕“让她自己成长﹐因为我们知道她有多优秀。”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孩子课外时间。”汤玫捷回忆起并不十分紧张的初中生活﹐时说“那里有思考和行动的自由”。

  她卖过招贴画,也卖过磁盘。“灌一点内容,就立即可以赚钱了。”几经折腾,她后来选择了网页设计﹐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证明她不是计算机白痴﹐但主要是由于她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女孩。13岁的玫捷作为记者,为英特网的繁荣而震惊。“中国青少年网络太安静落后了。”在她参与创办好国内最早的青少年网站之后﹐她又被邀请作为总策划进入了东方少年(kids.eastday.com)──一个政府授权﹐为青少年提供大量信息和服务的网站工作。

  而在美国读高中的时候,因为在文科上的突出表现,改变了美国教师以为中国学生只会“做数学题”的印象。2005年,作为唯一来自亚洲的国际生,汤玫捷获得当年全美“杰斐逊总统学者”奖。其后几个月,她进入哈佛大学。

  无论如何,在美国人看来,汤玫捷就是弹性教育体制的受益者。“她的经历,就如一部电影,告诉人们减少优劣观念,才能让外向开朗﹑出类拔萃的学生自由地发展自我。”

  而汤玫捷个人,则正在用一个奇特的方式,为中国高中生“减压”,并且提示出另一条道路。

  “我在中国招生多年,现实已经让我越来越瞠目。”她说,“有时看到中国学生的履历非常优秀,真正面试时,你会发现每一条都是被精心设计和打磨的。”

  汤玫捷不愿让那种高中前,就已经形成的疯狂复习,抹杀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她的经历中,美国始终代表着一种较少压力、更有吸引力的学校教育方法。她说:“虽然它(美国教育体制)也有很多缺点,但的确有很有价值的东西。”

  每次峰会结束,主办方都会给孩子们放烟花。绚烂的一刹那,很多人都哭了。不仅中国的高中生,还有哈佛的大学生,都耿耿难忘。很多人是“峰会控”,已经来过三四次了,比如瑞贝卡,不断地前来助教。

  “你可以把峰会看成是一场进入美国大学的初选秀;但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青春记忆的另一扇窗。”汤玫捷说。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