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容易激动,脾气暴躁爱发火,通常这种状态被称作“易激惹”。对策:要健脾理气为主,饮食上应多吃一些有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扁豆、高粱米、薏米、荞麦、栗子、莲子、芡实、山药、大枣、胡萝卜、包心菜、南瓜、柑橘、橙子等食物。
情绪容易激动,脾气暴躁爱发火,通常这种状态被称作“易激惹”。当然,仅仅是情绪的难以控制根本谈不上是病,最多只是一种消极状态的影响而已,一般不用太担心。此时,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处理这种状态。
有情绪波动是正常现象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情绪比作一个湖面的话,平常的情绪,就是湖面上的一点点涟漪,映托着湖面的平静与美丽。如果天气骤变,狂风暴雨来袭,小小的涟漪也会变成滔天巨浪。其实湖面本身没有什么“质”的变化,但在风雨下,小小的一点波纹也能变成大浪。这就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我们需要懂得如何去解决“天气”的问题,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会影响到我们情绪的因素,如生活压力的增加,工作中的烦恼,情感上的纠结等等都属于“天气”范畴。当然,对于这些因素的存在,我们任何人都避开不了。我们最多也就是预测天气,而无法改变天气。但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都认识不到这点,遇到事情,总以为如果自己可以改变“天气”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其实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就是问题所在。
当我们处在“易激惹”状态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有意识的,可以认识到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情绪问题。但许多人不认为这是“天气”的原因,而是把它归结为自己的原因或者是“病”,从而一味的去尝试改变自我,往往结果不如人意。这种不如人意的结果反过来会增加我们内心的挫败感,影响我们的情绪。
平息负面情绪的方法
1.缓一下:要勃然大怒,只需一根导火索,而让它平静,却需要很长时间。一旦有发怒的迹象,后退一步,深吸一口气。然后做15到20个深呼吸,用鼻子吸气,用嘴出气,来缓解紧张的神经。
2.做放松操:平躺,闭眼,弯曲左脚趾,感受一下张力放松脚趾,再感受一下释放的感觉。接下来再做右脚,然后是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旦自己不冷静,想象一下这种放松操,将怒火释放。
3.调剂: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独坐,双手置于身体两边,闭上眼,脑海里不断重复“安静”、“放松”这几个词。每天至少抽出10分钟这样做.最好在开始一天烦琐的工作之前这样做,有利于在漫长的一天内保持冷静。
4.忘记公正:不要迂腐地认为社会是公正的。发怒十之八九始于不公正的待遇。许多人认为他们生存的环境存在不公平竞争:凭什么有人生来就好运,足球运动员踢得那么臭,钱却挣得最多?忘掉一切“为什么”,除非你能改变世界。
寻求帮助
5.说出来:有时就像在沉默中爆发一样,压抑许久的怒气会突然喷薄而出。要学会随时说出自己的不满,而不是让其郁积到再也承受不了时,像火山一样爆发。记住,在发怒之前说出来,心里会好过很多。
6.锻炼:就像女孩失意时吃东西买衣服一样,男人可以将怒气在健身房里发泄出来。打沙袋。跑步、骑车都有助于怒气的宣泄,而且不伤人。
7.宽容:也许你会觉得,宽容是懦弱的表现,或者说惹你生气的人会得寸进尺。但是,想一想,即使不是为了他们好,至少也是为了自己好。大度一些,最后受益的只会是自己。
8.寻求帮助:如果你的怒火已经让你发疯,那么光靠自己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寻求治疗。发怒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孩提时期。医生需要对症下药,以平息你心头的怒火。让我们心平气和地面对每一天,毕竟发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不要因为情绪的糟糕而放弃生活,不因为情绪的波动而怀疑自己。离开情绪的困扰,回到平静快乐的生活之中。
通过饮食改变情绪
那么,对于善怒的人群来说,平时在饮食中应多吃什么才能改善这一现象呢?
1、脾虚肝乘
症状表现为身倦乏力、食少腹胀、两胁胀痛、大便稀溏等。病因多是由于脾气虚弱,肝气太盛,影响脾的运行功能所致。
对策:要健脾理气为主,饮食上应多吃一些有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扁豆、高粱米、薏米、荞麦、栗子、莲子、芡实、山药、大枣、胡萝卜、包心菜、南瓜、柑橘、橙子等食物。
2、肝火上炎
症状表现为睡眠多梦、目赤肿痛、口苦口渴等。病因多为肝气久郁,或吸烟喝酒过度,或因过食甘肥辛辣之物所致。
对策:除应戒烟限酒、忌食甘肥辛辣的食品外,要适量多吃清肝泻热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西红柿、绿豆、绿豆芽、黄豆芽、芹菜、白菜、包心菜、金针菜、油菜、丝瓜、李子、青梅、山楂及柑橘等。
3、肝郁气滞
症状表现为频频叹气、胸胁胀痛或串痛等。肝郁气滞症的病因多是郁闷、精神受到刺激或因精神创伤史所致。
对策:首先要通过精神养生的方法来调节神志和情志,并针对病因采取疏导的方法来进行治疗。饮食上可多吃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蓬蒿、西红柿、萝卜、橙子、柚子、柑橘、香橼、佛手等。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