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 19日,2012北京国际疼痛论坛暨第六届全国临床疼痛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时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椎间盘病变是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交感神经在椎间盘的神经支配及腰椎间盘源性疼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本文就交感神经在椎间盘的分布及椎间盘椎间盘源性交感神经相关症状机制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引言:椎间盘源性疼痛时指由于一个或者多个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进一步影响到椎间盘周围组织的继发病变,刺激椎间盘内部或邻近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疼痛。椎间盘病变导致的疼痛疾病,病因复杂,发病率高,是困扰病人和医生的一大顽疾。既往研究多集中于椎间盘对脊神经的压迫或刺激而导致的临床症状,但近年来,交感神经在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作用逐渐引起重视,随着交感神经在椎间盘分布的阐明,认为椎间盘大部分都是由交感神经支配,而且研究证实交感神经可传递疼痛,椎间盘病变的刺激因素通过交感干传导至上位腰脊神经节而产生范围模糊腰背痛,其特点类似于“内脏痛”;特别是随着“盘源性腰痛”,“盘源性腹痛”等概念的提出,椎间盘病变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而导致的临床相关症状逐渐明朗。
1. 交感神经在椎间盘的分布
交感神经在椎间盘及周围的分布,构成了椎间盘病变侵犯交感神经引起临床症状的基础。随着椎间盘神经支配的逐渐揭示及交感神经传导疼痛理论的提出,椎管内交感神经支配成为研究报道的热点。
1.1 椎间盘后方
先前的研究认为支配腰椎间盘后方的是窦椎神经,并提出窦椎神经是由脊神经返支和灰交通支组成的混合神经。Palmgren等发现在正常人腰椎间盘纤维环浅层有交感神经的标志物神经肽Y的c端连接肽阳性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的标志物SP阳性神经纤维分布,提示人椎间盘有纤维环浅层交感神经和脊神经双重支配。Nakamura等通过选择性地切除大鼠L2-L6的交感干和交感节,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腰椎间盘后方的神经分布,发现腰交感神经全切除的大鼠,腰椎间盘后方的神经分布几乎完全消失;双侧单节段或单侧多节段交感神经切除的大鼠,腰椎间盘后方的神经分布稍有减少。结果表明腰椎
间盘后方的神经纤维是交感神经并呈多节段和双侧分布的。石作为等通过在大鼠L5/6椎间盘右后壁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观察腰交感干切除后L1、L2脊神经节内标记HRP阳性细胞数量,发现腰交感干切除组相比于保留腰交感干组,脊神经节内HRP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提示HRP通过腰交感干逆行转运至上位脊神经节。最近,Takahashi等在大鼠L5/6椎间盘不同部位进行DiL标记,观察神经支配,发现椎管内(椎间盘后方及后纵韧带、硬脊膜等)主要接受来自腰交感干的交感神经支配。Raoul等在尸体解剖窦椎神经发现其起源于椎间盘、硬脊膜、后纵韧带及前纵韧带,经交感干,大部分终止于L2脊神经节,少数分散终止于L3-L5脊神经节。 Groen等则研究证实腰椎间盘后方的神经支配来自于窦椎神经,窦椎神经仅由交感神经发出组成的。而我国陈金栋等在尸体解剖研究也发现椎体和椎间盘盘后部及后纵韧带均有交感干发出的窦椎神经支配,支持Raoul的研究报道。因此,
从目前报道来看,腰椎间盘后缘及其附近组织由窦椎神经支配,腰椎间盘后缘疼痛信息可经交感神经和脊神经两条通路传导,而交感神经系统主要参与腰椎的非节段性疼痛信息传递。
1.2 椎间盘前方
腰椎椎体前外侧有椎旁神经节,并借节间支互相连接形成交感干。 由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交感节后纤维。随着椎间盘神经解剖的逐渐深入研究,椎间盘前方、前纵韧带、椎体前方的神经支配已经逐渐明确。Morinaga等在大鼠L5/6椎间盘前侧应用逆行标记法研究其神经支配,并用组织学观察了所有腰脊神经节,结果发现只有在L1和L2脊神经节发现了逆行标记的HRP,提示L5/6椎间盘前侧疼痛信息传至L1、L2脊神经节,而不是传至同阶段的脊神经节。Ohrori等研究大鼠椎体前侧神经支配,证实椎体前缘由交感神经支配,并经交感干传至多节段脊神经节。Raoul等在尸体解剖证实椎间盘前缘、前纵韧带被交感干分支及交通支分支支配。而陈金栋等在尸体解剖也证实椎体和椎间盘前侧为交感干分支和内脏神经支配,而椎体外侧、后外侧有交感干分支、交通支及脊神经分支共同支配,而最近Takahashi等在试验中发现,L5/6间盘前方、侧方虽然是由L2脊神经节支配,但主要不是通过腰交感干,而是L2脊神经前支通过腰大肌肌支发出分支支配。 通过既往研究已经证实,人体椎间盘后侧由窦椎神经、前侧由交感干分支支配。有争议的是窦椎神经组成,部分学者认为其完全属于交感神经成分,而另有部分学者认为为交感神经和脊神经返支共同组成;而对于前方支配,腰交感干分支的支配理论也受到Takahashi等的挑战。虽然尚存在争议,但是交感神经在椎间盘及其附近结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硬脊膜等的分布是明确的;且研究结论一致证实,疼痛信号传递至L1、L2脊神经节。该传导通路也同时解释了椎间盘损伤导致的定位模糊的腰背痛。
2. 椎间盘病变导致的疼痛性疾病
2.1 腰椎间盘后方交感神经激惹(盘源性腰痛)
传统观点多认为椎间盘源性腰腿痛是由于刺激脊神经引起的,但是临床中常常发现,患者主诉有范围模糊的腰背部疼痛,累及腹股沟、髂骨翼、臀部等部位,不伴有明显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在影像资料中常发现脊神经根和硬膜囊无明显受压,可见有下腰段椎间盘黑盘征,MRIT2 加权像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影的特点;应用传统的同节段脊神经受累的观点常解释不通,下位腰椎病变如何能影响到上位的腰脊神经根呢?随着腰椎间盘后方及相邻组织的神经支配逐渐揭示,目前多认为盘源性腰痛是由于椎间盘后方的窦椎神经受刺激经腰交感干而传递至非同节段上位腰脊神经节而产生的疼痛,其产生机制类似于“内脏痛”的特点。由于椎间盘退变以后,髓核沿纤维环裂隙漏出,而作用于支配其相邻组织的神经而产生的无菌性炎症。而局部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炎性介质刺激刺激相应神经,被认为是神经痛的主要原因。基于对于椎间盘后方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盘源性腰痛的机制逐渐阐明,椎间盘退变是盘源性腰痛的始发因素,椎间盘周边交感神经向上位腰脊神经节的传导则是腰背部疼痛的主要传导途径。在临床行 L2脊神经节阻滞对于缓解盘源性腰背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动物实验运用射频方法毁损交感神经交通支对椎间盘源性疼痛也有明显的较少伤害性信息的传导,也证实了盘源性腰痛经交感干向上位腰脊神经节传递的理论。
2.2 腰椎间盘前方交感神经激惹(盘源性腹痛)
既往的研究多主要集中于椎间盘后缘椎管内结构受突出间盘压迫或致炎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椎间盘向前或侧方突出一般认为不会引起疼痛,而被临床忽视,而致误诊的发生。但随着椎间盘神经解剖的深入,椎间盘前方、前纵韧带、椎体前方仅由交感神经支配,而且腰椎前方有紧邻的肠系膜上丛、上腹下丛等内脏神经丛分布。那么既然椎间盘后方突出压迫或致炎相应神经可产生疼痛性疾病,当椎间盘前突或致炎分布于其前方的交感神经分支、交感干、内脏神经丛等是否也会产生临床症状呢?有研究报道腰椎间盘前突或和侧前突可挤压推移腰大肌或前纵韧带加上其化学或免疫的作用可导致腰背痛或腰腿痛。杨辉等报道一例伴腹痛腹胀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腹痛腹胀症状与腰痛同时发作,MRI 示 L2/3 椎间盘向左后及向前突出,经牵引等治疗,腹痛腹胀可缓解,后路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术后腹痛腹胀症状完全缓解。曹家树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下腹痛 4 例患者进行分析,认为腹交感干神经以及交感神经节, 通过腹腔自主神经兴奋, 引起反射性腹痛是可能原因之一。Ohtori等证实椎体前缘由交感神经支配,疼痛信号经交感干传至多节段脊神经节。并用此解释腰椎骨质疏松患者后腰部范围模糊疼痛分布。虽然对于腰椎间盘前突、髓核破裂前漏目前尚没有大样本实验研究报道导致相关的临床症状,但是从解剖学机制上,腰椎椎体前外侧有椎旁神经节,并借节间支互相连接形成交感干。 由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交感节后纤维,除经灰交通支随 5 对腰神经分布于下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外,还有穿过腰神经节,由节前纤维组成的腰内脏神经,终止于腹主动脉丛和肠系膜下丛内的椎前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的交感节后纤维直接或随血管分布至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的脏器和下肢血管。另外,腹腔丛位于 T12-L1 椎体前方,肠系膜下丛位于L3 椎体水平腹主动脉前方,上腹下丛位于L5 椎体前腹膜后间隙,支配下腹部及盆腔内的消化管、脏器等。当椎间盘前突压迫或髓核外漏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时,可激惹临近的交感干、内脏神经丛等而导致腹痛、便秘、下肢营养不良等相关交感神经炎性症状,我们称之为“盘源性腹痛”。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猜想,尚需要大量的临床及基础实验证实。
3.总结
对椎间盘及周围组织解剖学研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于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既往研究多集中于椎间盘对脊神经的压迫或致炎作用,而对临床上所见的盘源性疼痛无法从机制上进行解释,明确交感神经在椎间盘分布及其在椎间盘源性疼痛中所起的作用,将有助于临床上椎间盘源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特别是椎间盘前方交感神经受激惹所产生的交感神经相关良性腹痛、便秘等将有新的认识,对于该类病人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明确交感神经在椎间盘源性疼痛中所起的作用,还将有助于针对交感神经的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开展,并进一步推进椎间盘源性疼痛分子水平的研究,阐明其致痛机制提供基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专题链接: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