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

从脑科学角度说说抑郁症

作者: 来源:科学松鼠会 日期:2012-10-08
导读

         几年前,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好朋友自杀了,才二十出头,年纪轻轻。医学百科全书提供了一个症状列表,如果有许多条都符合并且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就可以考虑求助医生了:  躁动不安,易怒;

  那么从治疗和预防的角度看,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意识到长时间的坏情绪有可能需要治疗,从而加以注意,就是很好的第一步。能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终究只有我们自己,出现症状后积极自查、主动求医,是对待任何疾病的最科学的态度。美国A.M.D.A. 医学百科全书提供了一个症状列表,如果有许多条都符合并且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就可以考虑求助医生了:

  躁动不安,易怒;

  食欲大幅度变化,伴随着体重波动;

  难以集中注意力;

  疲劳乏力;

  感到绝望和无助;

  恨自己,觉得自己没用,有罪恶感;

  不想与人交谈,自我隔离;

  对曾经的爱好失去兴趣;

  想到自杀;

  失眠或者过度睡眠。

  医生会利用专门设计的问卷,通过求医者的回答来判断这些症状是否已经严重到了需要治疗的地步。病史检查、验血和验尿都有助于医生排除其他病因。如果确诊,药物和谈话疗法都能减轻抑郁的症状——和任何疾病一样,“谨遵医嘱”永远是第一有效的金科玉律。

  虽然抑郁症的发病有一定遗传因素,但对于任何人而言,保持一些好习惯总有助于预防。比如多运动,睡眠规律,把焦虑和困惑吐露给自己信任的人来减压,多和积极乐观的人交往等等。如果后两条实现起来不那么容易,至少前两条是自己能努力做到的。这看起来简单,但它们在保持身心健康上的有效性也许超出你的想象。甚至有研究表明,运动治疗抑郁的效果有时能和药物媲美。所以,好心情来自好身体,好身体来自好习惯,养成好习惯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任。

  最后说说当身边的人出现了抑郁症状该怎么办。主要应该避免的是试图说服患者“你这样想是不对的,不该这样想”、“为什么不振作一点”, 或者用“你真软弱真没用”一类的话加以刺激。正确的方法是建议他们去看医生,帮他们找个好大夫,减轻他们就医的心理障碍,站在他们的角度调整谈话方式,鼓励他们把疗程坚持下来。

  抑郁就像感冒,是身体出问题导致的疾病;抑郁又不像感冒,它悄然发生、后果严重,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朋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来和它抗争。但生活本身不就是一个不断抗争的过程么,如果现在的我再被朋友问及那个问题,也许会回答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悲剧,却并不一定是逃避。对有些人来说,他们活过抗争过的生命,不会因为最后的选择而失去应有的尊重。愿这个社会能宽容对待心理疾患,愿我们都能在抗争中保持生命的尊严。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