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青少年来说,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认为,使用电子产品是全世界的文化现象,这种潮流不可阻挡,“但是年轻人要自我加以控制,要考虑商品价格是否符合自己的消费能力。” 王国荣提醒,不管有无足够经济条件,父母都不要纵容孩子盲目追求高端电子产品,让孩子产生经济依赖。
北京时间9月13日凌晨,苹果公司新一代手机产品iPhone 5在美国发布,一时间,全世界期盼已久的苹果产品“粉丝”们跃跃欲试,在中国,不少人竟调侃说“卖肾也要买!”一个小小的手机,竟然在人群中引起如此之大的轰动,让人不禁感慨,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这“数码三大件”依靠着快速的更新换代,又会毫不留情地掏走人们兜里的钱。
其实,数码产品从早期的几年一更新,到现在的几个月一更新,远不止从人们手里套钱这么简单。对最新产品的追捧、炫耀导致攀比之风盛行;越来越复杂的功能把人们关进了电子“围城”;快速被淘汰的产品造就了大量“电子垃圾”;电子依赖症损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沉迷于快餐一样的消费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这一切,是否应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
“一部高档手机就像一辆高级跑车一样,80%的功能都用不上”
两个月前,在广州一家国企工作的中年人王治平赶时髦买了一部新款智能手机。可拿到新手机的他,喜悦反而被烦恼一扫而光。“以前只要按一下绿键就能打电话,现在却要点击进入好几个页面才能拨通,价格贵那么多,却没有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这让他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新手机的说明书厚厚的一叠,有三四十页,王治平只想找到怎么充电、怎么添加电话号码、怎么修改显示时间,却翻来翻去不知该看哪里。新手机是触摸屏的,王治平说,“自从有了它就常耽误事,想打开哪个文件,却常常不小心点错了,还要再返回页面,来来回回折腾,很烦人。”手机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功能,说明书上虽然都有解释,但对于学文科的他来说,无异于像看天书一样。结果花了近5000元买的新手机,他只会打电话和发短信这两个功能,与他之前500元一部的旧手机没什么两样,他无奈地对记者感慨:“怪不得人们说,一部高档手机就像一辆高级跑车一样,80%的功能都是用不上的。”
玩游戏、上网、拍照、听广播、看视频、电子书、蓝牙红外、录音、计算器,甚至导航、扫描、炒股、视频通话等,这些高档手机的复杂功能成了吸引人们购买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有调查显示,以拍照为例,仅有40%的商务人士希望手机有拍照功能,其中还以女性为多;公务员中,有30%的人希望使用拍照功能;对于出租车司机、教师等职业来说,拍照功能更是可有可无;只有在学生等年轻人中,高达80%的人希望手机有拍照功能,这部分人成为数码产品更新换代的主要消费者。
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的孙志超是个铁杆的苹果产品“粉丝”,虽然他手中的iPhone 4S还很新,但仍表示要“果断拿下iPhone 5”。“如果能最先买到,那多炫啊!”他告诉记者,手中拿着最新款的手机,内心能获得特别大的满足感,说话办事都特别有底气。但是,iPhone5目前预测报价7000元左右,月入6000元的他支付起来并不轻松,“用信用卡透支呗,再办理分期付款。”孙志超家的抽屉里,存放着不少八成新的手机,都是被他淘汰的“战利品”,“当年可都是最新的款式”。他坦言,手机的新功能越来越多,但用得最多的还是通话和短信。有些手机的性能差别并不大,但就是忍不住想买,“厂商非常有手段,能用800万像素的,偏给你先装个300万的,然后一点点更新,让你不断地买新货,不买就跟不上潮流!”
因为换手机这件事,陈秀生家今年夏天爆发了一次“家庭冲突”。女儿今年上大二,放假刚回家就跟她说想换一部智能手机。“去年刚给你买的新手机,这不是好好的能用吗?”“同学现在都用智能手机,触摸屏的,我这个太老土了!”禁不住软磨硬泡,陈秀生便带女儿去买新手机。谁知,女儿坚持要买“苹果三件套”,而且都得是高配,超过2万元的支出让普通工薪阶层的陈秀生感觉有些吃不消。于是,女儿阴沉着脸回了家,一进门就大哭起来:“你们就让我在同学面前丢脸吧!我怎么会有你们这样的父母,别的同学都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说完便摔门扬长而去。这让陈秀生和丈夫傻了眼,女儿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
《生命时报》一项1.6万余人参与的调查曾显示,对新出现的电子产品,35.26%的人有购买欲望。《2009中国数码产品网上零售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中国手机用户平均每15个月就要更换一部新手机,年龄越低,更换手机越频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年轻人不到一年就要换一部手机,有些人甚至几个月换一部。几乎每家都有几个淘汰下来的旧手机,这些当初花几千元买的东西扔掉可惜,卖掉又不值钱,只好放在家里让它们睡大觉,或给孩子当玩具。
信息传递自由了,我们的心却失去了自由
“数码三大件”的出现,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然而如今,却面临着一个同样巨大的悖论:它让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更自由、大脑思维更自由,但我们的心,却被不断地束缚,失去了自由。饭桌上、地铁上、公交车里、教室里……对身边的人视而不见,只顾低头摆弄手机、平板电脑的人无处不在。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指出,当人们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被数码产品所捆绑奴役的时候,就像一个“电子动物”,生活并不会因此而变得更美好。
虚荣攀比,内心越来越不自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一项对1.3万余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6.7%的人认为青少年追逐高端数码产品的情况普遍,55.7%的人认为追逐高端数码产品助长青少年虚荣心。对“数码三大件”的更新换代,在青少年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王国荣认为,这是不自信、内心不够有力量的表现,希望“用虚假的荣誉来装饰自己,以掩盖内心的空虚”。父母过度溺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成为支持攀比的一股无形力量。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孙凤认为,富裕阶层的示范效应,以及厂商、媒介、广告,对攀比消费也有操纵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陷入信息的海洋,却知识匮乏。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在《最愚蠢的一代》一书中说,“数字时代使美国青年变得愚蠢,并开始威胁我们的未来。”依靠手机的上网功能,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瞬息万变的新闻,一不留神就跌入信息的海洋中。但是,王国荣提醒,信息不等于知识,盲目追求信息量,让很多人的眼睛和耳朵都被电子产品堵住了,没有时间踏下心来认真读一本书,导致知识匮乏、常识缺失。
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手机通话、QQ聊天,长期用虚拟方式沟通,可能导致对“真实人际关系”失去热情和激情。特别是孩子与家长之间那种温馨的亲情,正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替代,对孩子的社交能力、性情成长极为不利。
记忆力减退,不爱思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沈扬表示,电子产品会不停地向大脑发出信息,过多的刺激会耗尽大脑的自然运作能力。长期如此会导致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麻木呆滞、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另外,人们往往遇事不懂就上网,变得不爱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降低。
伤眼睛,易失眠。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甚至“干眼症”,对儿童的视力发育不利;容易造成肩颈酸痛,手指发麻;有可能导致神经衰弱,比如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疲乏、心悸等。另外,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运动减少,易造成肥胖。
提笔忘字,遗失传统文化。电子产品吞噬了很多人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破坏了书写技能。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用惯了电脑,很多人会提笔忘字;游戏和电视节目取代了传统阅读,甚至看书都喜欢看网络小说,传统文化可能在这些闪光的屏幕中渐渐消失。
破坏环境,制造大量电子垃圾。由于更新换代迅速,大量数码产品被废弃,造成全球每年产生电子垃圾2000万至5000万吨,其中的铅、汞、镉等重金属和燃烧产生的二恶英等有毒物质能渗入空气、土壤和地下水,严重威胁环境和居民健康,甚至引起癌症、皮肤病等。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手机
面对数码产品快速的更新换代,我们需要更冷静而理性的思考,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有调查显示,40岁—60岁的消费人群买手机追求实用大方,他们最关注通话、短信功能,需要一个强大的电话簿,将他们所积累的人际关系记录下来,而音乐、视频、游戏等被年轻人所推崇的新颖项目,用处并不是很大。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打电话、一键求救和短信功能等。手机生产商与其不断推出功能繁杂、外表奢华的手机,想以各种名目圈走所有消费者的钱,不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将他们最需要的几个功能做大、做强。
对于青少年来说,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认为,使用电子产品是全世界的文化现象,这种潮流不可阻挡,“但是年轻人要自我加以控制,要考虑商品价格是否符合自己的消费能力。”
王国荣提醒,不管有无足够经济条件,父母都不要纵容孩子盲目追求高端电子产品,让孩子产生经济依赖。“苦难是锻炼人性最好的学校,能挖掘出更大的潜能。”他说,每个人都要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自我肯定不依赖于所谓的“数码三大件”是否比别人高级,而取决于追求知识、智慧、品质等内在价值。▲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