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30岁,主因“食欲下降、厌油腻1~2周”入院。患者因工作单位无食堂,故经常在路边小摊吃午饭。近2周来出现食欲下降、厌油腻、恶心、呕吐伴全身乏力症状,曾自服胃药(具体不详),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
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慢性病程者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病例简介
病史 患者男性,30岁,主因“食欲下降、厌油腻1~2周”入院。患者因工作单位无食堂,故经常在路边小摊吃午饭。近2周来出现食欲下降、厌油腻、恶心、呕吐伴全身乏力症状,曾自服胃药(具体不详),效果不佳,遂来我院就诊。
查体 巩膜黄染,余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达1000 U/L以上;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直接胆红素(DBIL)亦明显高于正常。人抗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抗-HAV IgM)阳性。
诊断及治疗 患者被诊为甲型病毒性肝炎,转传染病医院就诊。经适当休息、营养和对症支持等治疗,患者恢复健康。
流行病学特征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导致的一种疾病,是最常见食源性感染性疾病之一。该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未曾感染者或未接种疫苗者食入被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使甲型肝炎病毒传播。该疾病与安全用水不足、卫生条件差和不良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人与人之间偶尔接触不会传播此病毒,但密切身体接触则可能感染。
临床表现及分期
甲型病毒性肝炎潜伏期通常为14~28天。大多数感染病例仅有轻微症状,完全康复后会在未来保持对甲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
症状
甲型病毒性肝炎感染患者症状轻重不一,可能出现发热、食欲不振、恶心、腹部不适、腹泻、深色尿和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但并非每位感染者都会出现所有症状。成人患者出现疾病体征和症状的情况多于儿童。通常6岁以下受感染儿童无明显症状,仅10%出现黄疸;而较大儿童和成人患者中超过70%会出现黄疸。
临床分期
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分为三期,即黄疸前期、黄疸期以及恢复期。
黄疸前期 急性起病,典型患者有发热、畏寒、乏力、厌食纳减、恶心呕吐、关节酸痛和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可持续数日至2周。主要体征有肝区压痛及肝肿大。少数有皮疹(荨麻疹)、出血倾向和心律/率异常。非典型患者上述症状可不明显。
黄疸期 大约发病后1周,患者出现尿色加深、巩膜、皮肤黄染,肝功能检测血清ALT升高,血清TBIL升高,常增加至正常上限1倍以上。黄疸持续时间可达2周以上。非典型患者可不出现黄疸。
恢复期 甲型肝炎患者恢复较快,一般病程为3~4周,大多数患者于3个月内恢复正常,一般不转为慢性肝炎。
病毒学指标
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学指标为抗-HAV IgM。患者发病后1周左右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抗-HAV IgM,在第2周达到高峰,一般持续8周,少数可持续6个月以上。
个别患者在病程初期检测该指标结果为阴性,2~3周后方为阳性。因此,当临床疑诊甲型病毒性肝炎,而抗-HAV IgM阴性时,应重复检测1~2次,以免漏诊。
治疗
治疗与预防
与预防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保持身体舒适和营养均衡,包括补充因呕吐和腹泻而流失的水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注意休息:急性肝炎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
2. 饮食方面:应嘱患者进食易消化的食物。
3. 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急性肝炎的中西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是用药种类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
4. 对于重症肝炎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
改善环境卫生、保障食品安全和接种疫苗是抵御甲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减少甲型肝炎的发病:① 充足供应安全饮水;② 适当处理社区内污水;③ 注意个人卫生,例如经常用干净的水洗手等;④ 提高个人卫生水平,广泛开展病从口入的宣传教育;⑤ 尽可能避免吃可能已被污染的水、蔬菜、水果以及贝类食物;⑥ 保护易感人群,普及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