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普遍存在和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发达国家每年罹患食源性疾病的人口百分比高达30%;我国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人数达到4亿以上。我们特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丁士刚教授和徐志洁副教授组稿,介绍社区常见食源性疾病,供基层医务工作者学习与参考。
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普遍存在和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发达国家每年罹患食源性疾病的人口百分比高达30%;我国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人数达到4亿以上。我们特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丁士刚教授和徐志洁副教授组稿,介绍社区常见食源性疾病,供基层医务工作者学习与参考。
何谓食源性疾病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或中毒症状的一类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食源性疾病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目前,由食物过敏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在日益增多。
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普遍存在和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农场到餐桌”(即从食物生产、加工、保存与运输、到食用),任何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据报告,发达国家每年罹患食源性疾病的人口百分比高达30%。例如,美国估计每年发生约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导致325000人次住院和5000人死亡。而发展中国家的生存环境相对恶劣,其食源性疾病发生率亦可能高于发达国家。
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但此种疾病还可能有神经科、妇科、免疫系统等其他系统症状。
感染性食源性疾病常见的病原菌包括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细菌。
了解疾病的“流行方式”
食物传播 所有的食源性疾病均以食物或水源为载体使致病因子进入机体而引起疾病。
暴发性 一些食源性疾病可引起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人的暴发流行。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为集体暴发,潜伏期较长(6~39 小时);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散发或暴发,潜伏期较短(数分钟至数小时)。
散发性 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某些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多以散发病例出现,各病例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如毒蘑菇中毒、河豚鱼中毒、有机磷中毒等。
地区性 部分食源性疾病常发生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例如,肉毒杆菌中毒在我国以新疆地区多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地区;牛带绦虫病主要发生于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俗的地区。
季节性 部分食源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升高。例如,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有毒蘑菇、鲜黄花菜中毒易发生在春夏生长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 月份。
回顾案例,认识疾病危害
1987年底至1988年3月,上海市共31万人患甲型病毒性肝炎,死亡47人。调查发现,曾经运送污物和垃圾的船,未经彻底消毒又运送毛蚶,致使毛蚶受到甲肝病毒污染,而当地人有进食毛蚶的习惯。绝大多数发病者在发病前均进食过这批毛蚶。
目前,利用非食品原料非法生产加工食品成为近年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例如2008年我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工业盐事件、、塑化剂事件和甲醇酒等事件也均属与食品相关的食源性不良事件。
我国由于没有完整的监测体系,一直缺乏可靠的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数据。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报告估计,我国每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人数达4亿以上。
因此,了解食源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以及向社区居民进行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是社区医生的重要工作之一。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