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尚德延教授在兰州创建中国第一个麻醉科以来,中国麻醉学科已走过了65 个年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医疗事业也不断发展,麻醉学科自不例外。ICU、疼痛这些由麻醉亚专科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麻醉科已渐行渐远。
自1949年尚德延教授在兰州创建中国第一个麻醉科以来,中国麻醉学科已走过了65 个年头。回首往事,几代麻醉人含辛茹苦,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兢兢业业,顽强奋斗,不仅完成了无数患者的麻醉工作,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保证了手术科室以至医学各科的顺利发展;也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壮大了自己,并衍生出了ICU、疼痛诊疗等新兴科室。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医疗事业也不断发展,麻醉学科自不例外。在老一代麻醉学家的不懈努力下,1979年在哈尔滨召开了首届(以后认定为第二届,1964年南京麻醉会议定为第一届)中国麻醉学术会议,并同时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标志着麻醉学科开始崛起。1989年原卫生部12号文件,正式宣布麻醉学科为独立于外科的临床二级学科,工作范畴包括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护治疗和疼痛诊疗四大部分,为麻醉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奈麻醉学科在中国的根基太浅,麻醉学科未能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至于错失良机,使麻醉学科的发展止于临床麻醉。虽然很多麻醉人投身于ICU和疼痛诊疗工作,但他们既未能从麻醉学科内部得到肯定和呵护,也未能在疼痛和ICU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成为主导角色,使中国麻醉学科渐渐失去了在这两个领域的话语权。虽然有这些曲折和反复,但麻醉学科在新一代领军人才和广大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服务水准不断提升,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时至今日,中国麻醉学科已快速迈进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麻醉与监护设备迅速普及,全国性的基层医院麻醉科主任培训已初见成效,麻醉科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也已逐步开展,特别重要的是,麻醉直接相关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从整体上来说,中国麻醉学科已基本跨过了安全门槛,正在朝着改善预后和远期疗效的目标迈进。
在充分肯定麻醉学科已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已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原来就已存在的某些问题已日益凸显,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麻醉业务量的急速膨胀与麻醉科人员编制的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在现行医保政策和医学本身快速发展环境的双重刺激下,专科划分越来越细,甚至某一种疾病都可以成为设立一个手术或治疗科室的理由,导致治疗医师(含内科介入治疗医师)的数量剧增,而麻醉科医师的编制却增长缓慢,加上舒适医疗带来的检查麻醉激增,麻醉科医师加班加点已成为全国性常态,仅去年一年,就有8 位年轻的麻醉科医师因过度疲劳而猝死,这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二、麻醉科是一个高度依赖装备的科室,随着现代麻醉设备和监测设备的普及,麻醉理论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可视化设备的大量引入,使得麻醉的安全性越来越高,而麻醉科的入门门槛却越来越低,导致麻醉科的核心技术如困难气管插管不断弱化为一般技术,以致美国某些著名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为了降低人力成本,甚至将无痛胃肠镜的麻醉下放给护工去做。一旦这一做法引入中国,对麻醉学科今后发展的影响将是灾难性和毁灭性的。
三、ICU、疼痛这些由麻醉亚专科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麻醉科已渐行渐远。如何与他们建立新型的科室间关系,是我们今后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四、在医院向第五代医院发展(指将临床科室按功能分群、弱化内外科界限以及虚拟病床管理等)即整合医学的大趋势下,麻醉科今后的定位如何?是进一步弱化分散到各科,还是进一步加强,成为以内科及影像、检验、信息科为主组建的诊断群;以手术科室和内科介入科室为主组建的治疗群;以及由麻醉科为主,联合术前门诊、疼痛服务中心、门诊日间手术中心、内镜诊疗中心、住院手术室、PACU、ICU、手术后康复指导中心等组建的安全舒适保障群这样三极中的一极,也需要我们认真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面临信息化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在医学领域,麻醉科首当其冲。或则分散弱化,或则浴火重生,端看今后几年我们的把握。简言之:
一、人力资源问题:是继续大力培养麻醉科医师,还是开放麻醉操作给护士甚至护工?又或是大力发展麻醉机器人?
二、核心技术问题:失去了传统的核心技术后,麻醉学科能否建立新的核心技术体系?能否开辟新的治疗领域?比如在长时间麻醉状态下的化疗或热化疗,或重点放在开展麻醉治疗学方面?
三、我们有无能力在医院新的发展浪潮中担任安全舒适保障群的领导者?(不要忘记,ICU 或疼痛诊疗都可以竞争这一角色。)
我真诚希望,全国麻醉界的同道,特别是担任各级领导责任的同道,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在今后适当的时机,召开专门的会议进行讨论。事关我们今后的生死存亡,不可不察。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