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医学教育

北大新任校长林建华矢志高校改革 履新演讲全文公布

作者:赛先生 来源:赛先生微信 日期:2015-02-16
导读

北京大学今日换帅,林建华时隔4年重返北大,成为这所著名学府117年历史上的第27任校长。自2004年起林建华出任北大常务副校长后,6年任期内先后是许智宏、周其凤两任校长的得力干将。

关键字: 北大新任校长 | 林建华

北京大学新任校长林建华

  北京大学15日换帅,林建华时隔4年重返北大,成为这所著名学府117年历史上的第27任校长。据信,在近两年校长任期内热情、积极、无私为北大做贡献的王恩哥卸任后,将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大自2008年许智宏卸任,7年内已3次易帅。

  不久前,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被调任国家环境保护部领导,继任者迄今是谜。北大寒假的星期天突然宣布换帅,难免引人瞩目。

北大校长任期历来很短

  全国瞩目的北大校长,多数却任期很短。以往26任校长中20位任期在3年以内,王恩哥的任期差一个月满2年,亦超过北大历史上8位校长。只有6人超过5年任期:蒋梦麟名义上15年(其中部分时间出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名义上10年(其中大部分时间实际为蒋梦麟主持北大),马寅初名义上8年(1957年后因人口论问题被批判,停止实际工作),陆平6年,吴树青7年,许智宏9年。北大校长任期短,可能反映这一职位虽然被关注、但容易吸引批评而导致缺乏长期规划。人们担心如果要继续用年龄限制高校校长任期,使北大和中国很多高校领导和政策的延续性经常成为问题。

  此次林建华以非院士身份出任北大新一届校长,打破了近20年的记录。可能既说明我国高校布局重视教育家而不惟头衔,也说明林建华的领导能力广受肯定。院士任校长并非北大的传统。但自1996年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佳洱任校长以来,一直是院士出任校长。植物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许智宏自1998年至2008年任校长,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周其凤自2008年至2013年任校长,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王恩哥自2013年任校长。王恩哥此前曾相继担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和中科院副秘书长。

  2013年,林建华赴任浙江大学时有一些浙大校友反对,称非院士不能领导浙大。当时很多北大师生为之错愕,认为这是一些浙大校友和老师误解和不识才。本科毕业于浙大的时任北大化学学院院长当即向自己的母校推崇和引介林建华。还有北大老师在浙大演讲时表示:如果林建华不任浙大校长而重返北大任校长,将是浙大的遗憾,北大热烈欢迎。不意一语中的,还不到两年的时间,林建华真的重返北大出任校长。

新校长为北大改革功臣

  2010年3月,林建华从北大常务副校长任上被调至重庆大学任校长,2013年6月再赴浙江大学出任校长。此前林建华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均在北京大学度过。实际上,林建华曾多年执掌北大新时期的改革。频繁换帅的北大此时任用林建华是最佳人选。

  林建华在北大时期不仅以国家和北大为重,而且展示了善于改革的特点。他离开北大不久,有北大老师专门求教他如何做到既推动改革,又不引起震动和大的矛盾。虽然那时因为林建华低调而不为外界熟知,实际上北大内部不乏非常尊重林建华能力的师生员工。

  林建华为北大作出过切实的、显著的贡献。他曾多年任教务长,关心和推动了北大本科教育改革。他极其重视大学培育人才的使命,不仅在主政化学学院时就推动教授进课堂,改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而且在全国率先尝试建立本科一年级学生的顾问老师制度,开启中国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新举措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北大以16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或并列第一而引人注目。因为学科建设很难立竿见影,北大取得如此佳绩,其中有8年主管学科教学工作常务副校长林建华的一分汗水。

  自2004年起林建华出任北大常务副校长后,6年任期内先后是许智宏、周其凤两任校长的得力干将。在国家加大对北大经费投入的时期,林建华操盘多项重要改革。2003年,以张维迎为前台的北大人事制度改革遇阻后,许智宏、周其凤、林建华转而以建设新机构、新体制的方法,在北大以点带面,优化学科布局,恢复建设工学院,促进医学与理工结合,推动前沿交叉学科建设,设立多个新的跨学科中心、研究所、支持新的机构改革。例如,哈佛大学教授谢晓亮担纲的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就始于林建华任职期间在当时校长领导下谋划和建设的,现在不断涌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北大理工科改革无疑领先全国高校。

  一位熟悉北大的海外著名科学家称,今天北大许多优秀的机构、优秀的人才是林建华在当时校长领导下组建和引进的。他出国访问会留心国外学者对北大相关专业的评价。他重视和引进人才,对北大贡献很大。

  林建华还熟悉北大人文社会学科,在这一相对理工科来说更为复杂的领域,林建华也谋篇布局,建立新体制。如,他支持了社会科学领域唯一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人科学家谢宇,创建北大社会调查中心,为我国社会变化收集、归纳、分析、总结了大量可靠的数据,为国家与社会发展转型提供重要的参考。因为多种原因,能够兼善理工和人文社科的领导在北大也是凤毛麟角,学科隔阂常造成不解甚至误解,林建华是少数有经验的校领导之一。

  2010年,林建华离开北大赴任重庆大学校长,当时北大内部很多教职工对这一任命颇为不解,认为是中国晋升体系出了问题:把一个在北大很称职的领导放到一个与北大学科组成差别很大的工科院校。

  林建华为了专心高等教育工作,在上任重庆大学后就请学院聘请青年学术带头人接管了自己在北大的实验室,表达了自己奉献更多精力给高校管理和改革的决心。

新校长深厚的北大渊源

  林建华为北大77级化学系本科生,先后在北大学习工作达30余年。此番任命属北大历史上较少的由北大本科毕业生出任校长。从1898年至1998年前100年的历史中,北大校长无一出自北大本科生,直到许智宏打破了这一记录。

  1978年,林建华结束了在内蒙古扎赉特旗巴达尔胡农场6年的中学教员生活,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6年起,林建华任教于北京大学。1988年至1993年先后至德国Stuttgart的Max-Planck固体研究所、美国Iowa州立大学化学系和Ames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3年回国后,林建华被聘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2年后晋升为教授,1998年4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林建华是优秀的化学家,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他的研究领域为无机固体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新型微孔硼酸盐、稀土—过渡金属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专业领域的研究。他于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这一学术资助在国内学界有口皆碑,其评选之公正也广受学界认可。林建华也担任过全国晶体学会理事长,兼任《无机化学》等学术刊物副主编、编委等职务,目前仍是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即使在担任北大常务副校长和教务长期间,化学学院的师生们经常看到,林建华只要在校内,每天清早、中午和晚上都从学校返回自己的实验室做研究。他还组织同事一起编写了《无机材料化学》教材。

  1998年6月,林建华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开始展现其管理上的才能。他在化学学院继续前任赵新生的改革,披荆斩棘,大力引进优秀年轻人才,倾其之力辅佐年轻人,将资源堆积到年轻人身上,并且大刀阔斧进行学科建设,建设完成PI制度,使化学学院成为北大第一个成功改革的院系,化解了学院内部矛盾,开创了新局面,化学学院学术水平蒸蒸日上。该学院对北大的影响稳固上升,到周其凤任校长、林建华任常务副校长时期尤为明显;该学院在校外影响也很大,可以同年有两位北大化学学院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四位化学学院教授同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2001年4月,林建华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2002年2月兼教务长,开始参与北大整体发展决策。2002年9月,林建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正式走上了北大校领导岗位。2004年12月他出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直到调任重庆大学校长,林建华在北大校领导的任职时间超过8年。

新校长矢志高校改革

  2010年12月,林建华赴重庆大学任校长,走上独立领导高校改革的前台。他在重庆大学不惧阻力推动改革。对一些人的批评和误解,生性恬淡的他只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重庆大学人事改革主要针对严重的近亲繁殖,虽然触及既有格局,但改革整体上惠及师生良多。

  2013年6月到任浙大校长前夕,一些浙大校友通过网络表示反对,提出林建华的背景“与浙江大学、浙江无任何交集”、“非院士”等几点理由。林建华在接掌浙大帅印之际表态,“做人做事,当不畏挑战、当换位思考、当虚怀若谷”,并说“校长是为社会和师生服务的岗位,不一定最有智慧,但一定要善于激发大家的智慧;不一定是全才,但一定要豁达乐观、知人善任。校长要努力搭建平台,让这个平台上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科学和人文成为大学发展的双轨,让所有人的潜力能充分发挥。”

  在浙大校长任上,林建华努力探索,矢志改革。2013年11月,他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称,中国大学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与变革,大学须在变化中坚守培育人才的核心使命,坚守为师生学习和创造服务的基本价值观,改革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2014年,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林建华一方面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国家适度放权,提高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在浙大启动了8个院系的综合试点改革,逐步向分权管理转变,赋予院系更多的自主权,在国内规模较大的高校,探索改革、建设完善合理的现代大学体系。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林建华在浙大强有力地推动改革,建立了新的研究所和中心,招聘国际上优秀教授加盟,招揽优秀年轻人才,到2015年浙大招聘青年千人数量居然超过北大。国内著名大学近来有人特别关注林建华振兴浙大的举措。特别是林建华推动浙大回归教育的核心使命、推动教学改革,深受浙大师生认同。而一些浙大老师一扫之前的疑虑,在内心中全然接受了这位无浙大背景的新校长。

  近日不少浙大老师获知林建华将离开浙大的消息,心情复杂,感念他的教育思想、人格魅力和大家风范,对他承前启后推进浙大建设一流大学宏图待展之际离任,反应强烈,纷纷流露满满不舍之情。

  一位大学校长在获悉林建华即将赴任北大新校长,专程来信致贺,赞赏他卧薪尝胆、抗负压力、知人善任、造就卓越人才的教育家风范,期待他此番重归燕园,带领北大再开新局。

  此次重返北大,林建华肩负重任。他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在2020年建设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一流大学、面向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振兴同时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北京大学。

人物简历:

  林建华,男,汉族,1955年10月生,山东高密人,197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1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2月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86年12月在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86年12月起在北京大学任教;1988年12月至1993年6月先后在德国Stuttgart的Max-Planck固体研究所和美国Iowa州立大学化学系和Ames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无机固体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1993年6月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1998年6月至2002年4月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2001年4月任校长助理,2002年2月任教务长;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任重庆大学校长。2013年6月任浙江大学校长。2015年2月15日任北京大学校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固体化学,涉及新型无机固体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近年来,主要从事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新型微孔硼酸盐、稀土-过渡金属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结构、物理和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承担过或正在承担着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和863项目等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二等奖,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延伸阅读1:林建华履新演讲全文

大学是个大家庭

林建华(北京大学校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离开北大四年零两个月,重新站在这个熟悉的讲台上,面对着曾经一起学习工作数十年的朋友、同事,面对熟悉的北京大学,一时间,真不知道说些什么。刚才,中组部领导宣布了中央任命,我感谢党中央国务院的信任,也感谢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信任。我深知北大校长这副担子的分量,也清楚自己能力有限,但我有信心,也有决心,同朱善璐书记与全校师生员工一道,把北大建设好、发展好。

  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未名湖从来不止是一潭湖水,它荡漾着学者淡泊名利的誓言;静园也从来不止是一席草坪,它承载着学子仰望星空、追求真理的执着!这里的一木一石,即使再普通不过的园林景观,也都被赋予了太多的梦想与期望。的确,世界上恐怕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如北大这样,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学者大师的摇篮,辉煌的历史,使北京大学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探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园。

  过去四年多,我走过了两所学校,亲身经历和感受了中国大学的奋力和崛起。重庆大学的质朴与亲情,浙江大学的务实与求新,都让我由衷钦佩、收获良多。但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对北京大学满怀敬意,希望北大能够继续引领中国高等教育走向辉煌。过去四年多,在几任领导的带领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北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每次回到北京,都能目睹校园的日新月异;每次遇到同事和朋友,他们都会由衷地谈起学校的发展和变化:优秀学者聚集北大,学术研究成就斐然,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建章立制成果显著,这些发展和进步为学校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想要特别感谢王恩哥校长。恩哥是我的老朋友,我们也曾一起在北大共事。作为校长,他低调务实,勤勉敬业,为北大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此,我对恩哥校长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并祝福在新的重要岗位上工作顺利!

  在我的心中,北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学生、工作人员和校友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亲情和规矩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师生如父子,老师总是想把他的一切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超越自己;同窗如兄弟,共同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心心相印,质朴纯真;同事如亲人,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我们亲密无间、肝胆相照。作为一个大家庭,也一定是要有规矩的。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教师还要遵循师德和行为规范,学生要遵守校纪校规。大学是传播和创造知识的场所,教学和学术研究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创造的思想和火花。学生也只有在错误和失败中,才能成长和坚强。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家族兴衰,德行为要;大学发展,也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我们不能为世俗而抛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也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应当是简单的、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

  记得在1998年我刚刚担任北大化学学院院长时,曾为化学学院通讯写了一篇稿子,其中最后一句话讲到:“我与我们中的一些人一样,可能只是做为北大化学学院过渡时期的过客,但我们应当为我们曾做出的点滴贡献、任何牺牲而感到自豪,愿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明天更加美好”。今天,回到母校,我想重复说一句,愿北京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祝大家新春快乐!

  2015年2月15日

延伸阅读2:北大校长任职年代

  孙家鼐 (1898.07—1900.00)

  许景澄 (1899.07—1900.07)

  张百熙 (1902.01—1904.02)

  张亨嘉 (1904.02—1906.02)

  李家驹 (1906.02—1907.07)

  朱益藩 (1907.07—1907.12)

  刘廷琛 (1907.12—1910.09)

  柯劭愍 (1910.09—1911.11)

  劳乃宣 (1911.11—1912.02)

  严 复 (1912.02—1912.10)

  何燏时 (1912.12—1913.11)

  胡仁源 (1913.11—1916.12)

  蔡元培 (1916.12—1927.08)

  蒋梦麟 (1930.12—1945.09)

  胡 适 (1945.09—1948.12)

  汤用彤 (1949.05—1951.09)

  马寅初 (1951.06—1960.03)

  陆 平 (1960.03—1966.06)

  周培源 (1978.07—1981.03)

  张龙翔 (1981.05—1984.03)

  丁石孙 (1984.03—1989.08)

  吴树青 (1989.08—1996.08)

  陈佳洱 (1996.08—1999.11)

  许智宏 (1999.11—2008.11)

  周其凤 (2008.11—2013.03)

  王恩哥 (2013.03—2015.02)

  林建华(2015.02—)

分享: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