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国内近期已经发生多起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并造成多人死亡,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公告,要求餐饮单位加强原料检查,避免采购和食用野生蘑菇。
每年尤其是夏秋季节,都会发生采食野生蘑菇导致毒蘑菇中毒案例的发生,甚至导致中毒者死亡,其中不乏群体中毒事件。日前,吉林、安徽、福建、广东等省份均有媒体报道,有误摘误食毒蘑菇事例。比如安徽省休宁县、歙县等地8月26日以来已有10人因误食野生蘑菇中毒,其中5人死亡,其中还包括了两对夫妻,因为不少是带回家全家食用。
鉴于国内近期已经发生多起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并造成多人死亡,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预警公告,要求餐饮单位加强原料检查,避免采购和食用野生蘑菇。9月3日,上述新闻事件发生地之一安徽黄山市更是下发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启动全面预警措施,要求各乡镇和村组要进村入户,宣传食用野生蘑菇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从源头减少采摘和误食现象。
一个蘑菇居然也能引起血案?到底什么来头?误吃了该怎么治?下面,39编辑跟你一起探讨。
毒蘑菇
蘑菇,已知约有3250种。菌菇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几乎在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定种类的菌菇。草原、树林中菌菇生长较为集中。蘑菇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以每年的8,9月份最为多见。
毒蘑菇又称毒蕈,在我国,毒蘑菇有100种左右,但多数种类的毒性轻微或尚不能确定,常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有10种。分别是:褐鳞环柄菇、肉褐麟环柄菇、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秋生盔孢伞、鹿花菌、包脚黑褶伞、毒粉褶菌、残托斑毒伞等。
蘑菇的毒性主要是由其含有的毒素所至,毒肽(主要为肝脏毒性,毒性强,作用缓慢)、毒伞肽(肝肾毒性,作用强)、毒蝇碱(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光盖伞素(引起幻觉和精神症状)、鹿花毒素(导致红细胞破坏)等毒素单独或联合作用,引起复杂的临床表现。
鉴别
鉴别蘑菇是否有毒,经验有一定重要性,比如上述新闻事件的黄山市一村民表示:每年的春季和夏秋之间,村里家家户户看到山上有野生的蘑菇都会采回来。大家都依据口口相传的经验,凭肉眼分辨哪种有毒哪种没毒。像她的亲属凌某,70多岁了,采了一辈子野蘑菇,这一次,悲剧还是发生了。但现今唯一可靠的毒菇鉴别方法是根据蘑菇的形态学特征的分类鉴定,黄山市林科所所长潘新建介绍,蘑菇的种类非常多,有毒还是无毒,就是专家也很难从外表上判断。所以,毒菇鉴定公众和一般医务人员难以完成,多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分类鉴定。
中毒症状
由于毒蘑菇所含毒素的复杂性,蘑菇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以往的临床实践,倾向于将蘑菇中毒区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脏器损害型、溶血型等。有研究报道,蘑菇中毒的不同临床表现取决于毒蘑菇所含毒素类型,但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样表现,是各种蘑菇中毒的共有临床表现,出现于误食毒蘑菇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因此,食用蘑菇后一旦出现上述消化道症状,需及早就医。
自救:误食毒蘑菇如何自救
一般误食毒蘑菇中毒的潜伏期为6~8小时,这时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晕、视力伤害、幻觉等症状,一旦发生这些症状,要立刻进行催吐、洗胃,将未消化的毒蘑菇排出体外。其中催吐最易操作,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5~10ml一次,然后用筷子或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或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用药物催吐,但需注意孕妇慎用催吐。在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
治疗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郝凤桐在《北京晨报》上介绍:对于神经精神型蘑菇中毒,阿托品有较好疗效;对于其他临床类型的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中毒者的预后取决于中毒临床表现的类别和就诊的早晚,早就医能保证早期治疗,改善预后。发现误食毒蘑菇,催吐、洗胃越早越好,患者病情许可时,在4至6小时内仍然可以考虑洗胃、导泻及吸附剂治疗,以减少毒素经胃肠道吸收。
临床研究表明,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和溶血型蘑菇中毒,经过相应治疗,预后较好,死亡率很低。而脏器损害型蘑菇中毒,一旦出现明显黄疸、血清谷丙转氨酶急剧增高等严重肝损害表现,尤其是同时合并心肌、肾脏等多脏器损害者,死亡率很高。医学界普遍认为,对于脏器损害型蘑菇中毒,需要早期选择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液透析等血液净化治疗模式,同等中毒程度者,治疗时机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