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所说的“排毒”中的“毒”,含义比较广,主要是指人体代谢产生的或从外界摄入的对身体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物质。如果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症状,这些症状又不是由明确的疾病引起的,这就说明您体内有毒素蓄积,到了该排毒的时候了。
摘要:定时排毒是一个好习惯,但是盲目的排毒会使身体受伤,到底什么情况下才是身体积存了毒素的表现?是否人人都需要排毒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下去吧!
各类排毒广告的广告语都深入人心,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排毒已经成为健康产品最火暴的卖点。润肠通便、美容祛斑、返老还童……这些诱人的字眼,让无数女性心甘情愿掏出钱包。不过,专家指出,绝大多数情况下,机体正常运转,是可以依靠身体排毒机能排出的。太依赖以及过多服用排毒产品,反而会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最佳的排毒方式还是启动自身的“机制”:多喝水多排尿,多运动多出汗提高代谢机能,多吃粗粮蔬果保证定时排便,这些才是没有副作用的排毒妙方。
到底“毒”从何而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人难以想象的年代:一方面,物质高度发达,生活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日趋便捷、舒适、丰富;另一方面,我们离自然也越来越远。一棵没有被农药、化肥污染的青菜,一杯纯净天然的水,一块不含激素和重金属的肉,一件不含甲醛和有害染料的衣服,一瓶没有铅、镉、汞的护肤品,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实在难以每天享用。此外,现代社会带给人们的压力,影响到的不止是职场人士,还包括正在读书的孩子和颐养天年的老人。焦虑、紧张、容易急躁成了现代人共有的特征。这些不良情绪,以及睡眠不足、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也会给身心健康带来损害,使人体新陈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久而久之,既过度生成了毒素,又难以有效排出毒素,亚健康就这样出现了,疾病也随之而来了。
我们的身体内是否真的堆积着那么多的毒素呢?
专家称,西医没有排毒的说法,只有增强抵抗力抵御病毒侵入的观念。而中医则是通过扶正祛邪,在补气的基础上进行排毒。中医认为造成人体毒素的情况主要有三种:水毒,体内好的体液叫津液可以滋润关节和各种器官,而不好的体液会造成水肿、虚胖、慢性疾病、妇科疾病等;血毒,因为压力大、工作紧张造成情绪急躁、焦虑、抑郁等,导致气血循环不良,肝脏排毒功能不好,肝气淤积;食毒,饮食过于精细、油腻,吃甜食、冷饮过多造成。
但是中医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一些排毒产品的宣传广告里,把口臭、便秘等统称为“毒”是不对的。因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各不相同,比如口臭也许是由胃热、积食引起的;便秘也要具体区分是实秘还是虚秘。
现如今,“排毒”成了上镜率极高的词。各种排毒胶囊、排毒贴、排毒汤、排毒疗法粉墨登场,“排毒”已经与健康和时尚牵上了手。
“毒”的观念和“排毒”的方法不是近年来才有的,中医对“毒”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58处提到了“毒”。不过,当时的毒主要指药物毒、虫兽毒和引起传染病的“疫毒”。
如今我们所说的“排毒”中的“毒”,含义比较广,主要是指人体代谢产生的或从外界摄入的对身体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积存在体内,就好比电脑机箱积满了灰尘,轻则影响电脑的运行速度,重则引发火灾,或直接导致电脑报废。
身体传来的“毒讯”
如何知道体内正在积存毒素,身体健康正在受到伤害呢?看看您是否有以下这些“毒讯”吧!
● 脸色黯淡,容易起疱;
● 口臭,早上起来特别明显;
● 大便干燥,或者大便黏稠不成形,很久没有正常的“香蕉便”了,而且大便气味十分明显;
● 尿黄,味道大;
● 食欲不振,肚子发胀,消化不良;
● 皮肤干燥,发痒;
● 脱发,早上起来梳头时大把掉头发;
● 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烦躁,难以集中精神;
● 白天犯困,晚上睡不好,多梦,早醒;
● 容易疲劳、气短;
● 口苦;
● 放屁气味比较臭。
如果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症状,这些症状又不是由明确的疾病引起的,这就说明您体内有毒素蓄积,到了该排毒的时候了。
正常人是否需要排毒
那么是否人人都需要排毒呢?专家称,现在大部分购买和服用排毒药品的都属于健康的人。健康的人没有毒,是不需要排毒的。人体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有进有出保持平衡。我们每个人每天除了通过排便来排出体内废物外,出汗、呼气、分泌唾液、呕吐等都可以排毒。体内还可以通过肝脏将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变成无毒或低毒物质,通过肺排出二氧化碳,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将毒素排出体外,维持人体的代谢平衡。所以,大多数人只要精力充沛、适度运动、饮食睡眠正常就不需要再排什么毒。
滥用排毒产品反而有害
目前排毒养颜的药物大行其道,广告铺天盖地。排毒产品到底有没有作用?对此,专家指出,“排毒”其实就是商家打的一个概念牌。不难发现,这些排毒产品广告所打的旗号无非以下三种:一是治疗便秘;二是养颜、瘦身;三是所谓全面彻底排出血液、淋巴、皮肤、肝肾中的毒素,治疗各种慢性病等。但很多打着“排毒”旗号的产品都夸大了其药用价值。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