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内心充满着无助与孤单。在踏入死亡之地的那一刻,他们多么希望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希望有人能唤醒他们几近灰冷的心。对他们说一句,不要死,你还有活着的价值。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有那么一群人,内心充满着无助与孤单。在踏入死亡之地的那一刻,他们多么希望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希望有人能唤醒他们几近灰冷的心。对他们说一句,不要死,你还有活着的价值。
在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前夕,昨天,本报记者独家获悉,一条名为“希望24热线”的自杀干预热线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预计于11月底12月初开通。眼下,100名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志愿者电话咨询师和100位宣讲师正在培训中,他们将尽快到岗,随时随地为具有自杀倾向的人们提供帮助。
本报记者 范彦萍
劝自杀者
“世界是美好的”(×)
需谨言慎行(√)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你要珍惜!”“你懂得孝字怎么写的吗?你舍得让老人家白发人送黑发人吗?”在参加“希望24热线”志愿者培训前,朱慧和其他的咨询师一样,喜欢用这样的话语试图阻断电话咨询者的自杀念头。
“你们知道吗?这些惯常用的劝慰的话,可能会反而适得其反。即使你是心理咨询师,如没经过专业的培训也不能胜任自杀干预。”进行培训的是台湾自杀防治协会秘书长林昆辉,他也是即将成立的“希望24热线:上海市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的负责人。
听完其中的一堂课,曾在上海某心理热线接电话的朱慧十分汗颜:“幸亏我以前遇到类似的情况,话不是很多,否则岂不是帮了倒忙。”
在自杀干预培训中,首先要打破的是传统的思维定式,一种是“劝善式”的,比如“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等你去做,你还有机会,你还年轻。”这些都不能讲。“因为有自杀念头的人,已经经历了整个演变的过程,把社会人际关系切断了。和社会是对立的,在他们心里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我,另一个是地球、宇宙。他们认为我的存在对世界是无足轻重的,既然我活得那么痛苦就走吧。他们的心态很特别。”朱慧说。
另一种常见的是“责备式”的,很多长辈对自杀者会采取痛骂的办法,“我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你懂得孝字怎么写吗?你还有没有良心?”这些责备的话也很容易让自杀者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因为“他们的心理很脆弱、自尊心很强、敏感、自卑,经受不住进一步的责备”。
而一些妻子则容易犯“哀求式”劝导的方式,抱着孩子跪在那苦苦哀求“求求你了,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如果你走了,我怎么办啊?”这些哀求对决意自杀者同样无济于事。
对于专业的自杀干预者来说,也尽量不要问诸如“你为什么自杀”这种傻傻的问题。
朱慧告诉记者,听完培训课,很多人都吓坏了。原来之前大家的方法论根本不正确。“我们以后再接到这样的电话,都不敢开口了,要慎言。”
自杀热线
工作时间开通(×)
需24小时通(√)
作为自杀防治方面的专家,现年50多岁的林昆辉曾在台湾干预过无数有着自杀念头的当事人。
在台湾几乎每4小时就有1人自杀。台湾每年有2000多名男子和1000多名女子自杀。他说:“台湾的人口和上海差不多。但在这里,自杀率是台湾的1.5到2倍。”
之所以想到在上海开设24小时自杀干预热线,林昆辉觉得这样可以填补上海目前的空白,“尽管一些医院和精卫中心也开过自杀干预热线,但全部都是白班。但自杀者一般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情绪最不稳定。要知道,在白天这种事不容易发生。恰恰是晚上6点到清晨6点才是最危险的时段。这将是上海第一条24小时的自杀干预热线。”
据林昆辉透露,他们正在招募两批志愿者,即100位电话咨询师和100位宣讲师。其中接热线的必须具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经过专业训练,授予聘书。在经过严格筛选后,他们将进行24小时排班,全年无休,进行应急处理。而宣讲师主要是起到预防,每周他们将深入自杀高危地带为高危人群及其家属做宣讲。
“并非所有报名的志愿者都能胜任热线和宣讲工作,特别是想当电话咨询师很不容易。”朱慧透露说,来听课的已经有300多人,但真要付诸实际行动,有人的能力不够,力不从心,有的时间上排不开。老师会从留下的培训者中进一步筛选能临场应变、知识扎实、咨询水平好的人选。
在培训中,让朱慧印象最深的是富士康的“十三跳”案例,按照富士康工人的规模,乘以自杀平均比例,其实13跳的次数不算多,但这个案例的问题就出在三级防治没做到位,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厂房同样的事一再发生,让人痛心疾首。如果企业引起重视,引入三级防治的话,就会请专家给工人进行第二与第三级危机干预而非心理疏导。因为自杀事件是有特性的,有自杀意念的人会产生“跟风”现象。
而对于一些第一现场的自杀,自杀干预者要做到的是怎么样去掩盖尸体,联系自杀者的家属,如果是学生,和学校领导该说该做些什么,这都有一套系统。
》生死选择题
“希望24热线”到底高明在哪儿?
“不要跳”(×)
“现在不要跳”(√)
那么台湾的自杀干预热线是如何第一时间阻断咨询者的自杀念头或行为的呢?林昆辉介绍说,“在台湾只要看到来电显示,就可以进行系统定位,找到对方所处的大概地址。比如我经常接到有人来电称要自杀,且已经吃药了。这样的人在吃药时内心还有一丝希望,希望寻求一线生机。但吃药后,他们的意识已经模糊,声音也越来越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打听清楚对方的居住地,根据来电显示,找出附近的小区有什么特色,并立刻通知公安、救护车、当地小区的居委,我们的人也立即赶过去。”
林昆辉介绍说,判断对方会自杀还是不会。要根据对方不同的危机等级程度,做出基础的判断。一般而言,那些非常绝望,决意要自杀的人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但凡那些在高楼上“爱跳不跳”,在徘徊、在等待,坐在那、攀在那,只要没有跳,就是内心不想跳。遇到这种情形,最重要的是不能激怒他。在台湾也有这种案例,看好戏的人起哄,“你跳啊,这么多人都在看你。”这是十分忌讳的。也不能用激将法,我有一个学生曾用过这样一招,跟对方说“你跳,我也跳”。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他们其实内心深处都想活,只要帮他细细地想,提供很多活下去的原因就可以。一般在谈判现场,我不会叫他不要跳,而是现在不要跳。因为不要跳是否定他,越这样讲越激怒对方。我也不会轻易说‘你为何不跳的原因’。而是会举很多例子,要求他做一件事。只要找到一个点他听得下去,他就会放弃自杀。作为自杀者也需要一个台阶下。不然扯在那里下不来。”
在台湾做了十几年的心理治疗师,林昆辉自曝说,自己也碰到过非常棘手的难题。“曾经有个自杀者从车站打电话来,说买好票打算去自杀,车子30多分钟后才开。他说他活够了,要去跳海。我得到他在车站这样一个线索后,在长达30分钟的劝说中,却一直没有套出他到底在哪个车站。30分钟很快就到了。他电话一挂准备坐车了。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听进我的话,有没有放弃自杀。我也不知道刚才所有的努力到底有没有救到这个人。这也许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新闻背景
上海也曾有过“自杀热线”
那么上海的自杀干预现状是怎样呢?记者了解到,浦东公利医院早些年曾开设过自杀干预热线并有过相关研究,但昨天记者联系到该医院宣传科相关负责人时,对方表示热线已经关闭了,这是因为有关部门要求只有三级医院才有资质开设类似的热线。
记者随后又联系到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相关负责人杜亚松,对方表示,目前该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自杀干预热线,但有开设心理咨询热线。
沪上知名的自杀干预专家张海音则表示,其实精卫中心的12320×5热线,就是重点为自杀干预服务的,但也接受其他的心理援助。记者随后拨打了12350转5,热线只说是心理援助,并未明确表示是自杀干预。
“目前上海没有真正意义的自杀干预热线,12320心理咨询热线和12355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都涉及到这块内容,但都是综合类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说。
据林昆辉介绍,我国自2003年由国家劳动部开展心理咨询师认证迄今已八年有余,社会对心理卫生的观念经政府的重视推广之后,有了一定的认知与了解。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急速转变,前沿心理卫生普及教育未能在主流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资源中得到有效的资源分配和系统的推广,及至心理问题衍生极端行为的自杀事件屡见不鲜,而即便有相关配套的危机干预热线也未能真正意义上达到7×24小时无缝对接,或因为时间局限、干预对象族群锁定、干预中心组织形式化、热线全方位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定位不清沦为一般心理倾诉功能,甚至于关停或求助者无法呼入等窘境。
《希望24热线·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简称LCI中心),将成为沪上首个专业7×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与前沿的生命教育非营利(NGO)机构组织,为上海填补了这一空白。
专题链接:世界预防自杀日专题
•阅读更多精神科内容请点击:http://psy.cmt.com.cn/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