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

医疗资源两极分化 看病仍难

作者: 来源:法制日报 日期:2012-08-23
导读

         “看病难”不是胡胜凡一人的感受,在这家医院等着挂号排队的人脸上,除了焦急、毛躁,很少看到轻松的表情。在基层医疗资源充足并实现共享的前提下,独立经营的医务人员可以借用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进行诊治,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药价高治不起

  对于鄂州市的于先生来说,给孩子看病还难在药价太高。给孩子做完手术,借来的钱已所剩无几。但是,后期治疗还需要打针,“我现在只能给孩子打国产的针,虽然效果比进口药差不少,但是便宜,进口药一针一万多元,国产只要3000多元。但就算是用国产的,我现在也快供不起了。”于先生说,现在已经把一个月打一次改成3个月打一次了。

  有类似遭遇的病人还有不少。老家在湖北省的刘先生,因儿子、儿媳都在北京工作,去年年初就跟妻子一起来了北京。没料到的是,去年7月份,谢先生被查出患有胃癌。考虑到老家无人照料,谢先生的儿子硬是让父亲留在北京做手术。手术做完了,前前后后花了近30万元。为了让父亲少遭点罪,在术后化疗初期,谢先生的儿子一直选择的是副作用小的进口药物。但是高昂的药费让这个本还算殷实的家庭难以承受,化疗一段时间后,药物改成了国产的,化疗周期也从一个星期变成了半个月。

  其实,并不是大病的花费高,即使是小病,进了医院也可谓花钱如流水。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田丰前不久因肺炎到一家医院的门诊输液治疗,医生给他开了一种抗生素,一瓶300多元,加上其他的药物,一天就得500多元。如此连续7天,加上检查费用,田丰治一个肺炎就花了近4000元。

  依法分配资源

  看病,这个在群众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事情,为何难?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院长王敬波认为,“看病难”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机构被过快地推入市场,政府部门应当承担的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责任没有得到实现。

  “关键问题还是在医疗体制上。”卫生法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卓小勤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医疗资源的相对紧缺造成了目前的“看病难”。所谓相对紧缺,是指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医院,求医者人满为患,而社区医院则显得医疗资源相对闲置。

  卓小勤认为,医疗体制上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诊疗流程不合理,一方面在于对基层医疗投入不足。

  “在我国,患者生病后可以自主选择医院,不管大病小病都往知名医院涌,诊疗流程没有很好地控制。在一些西方国家,都规定患者生病后,必须先经签约家庭医生或在社区医疗机构诊治,如果的确需要转入大医院就诊的,才会出具转院手续。在这种诊疗流程下,各个环节的医疗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卓小勤说,像我国目前的状况,知名三甲医院的门诊日流量超过1万人,而社区医疗机构无人问津。

  卓小勤分析说,这种诊疗流程的不合理,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大医院越做越强,专家向大医院集中,不断添置医疗设备;而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得不到有力地扶持,医疗人才少,医疗设备也缺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著名医改专家李玲也曾表示,我国每年有60万医学毕业生,仅10万人穿上“白大褂”,也就是说每年有近50万医学人才流失,而与此同时,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则相当匮乏。

  卓小勤认为,要解决“看病难”,必须改变目前的医疗体制,从法律的层面重新配置资源,规定就诊流程。一方面要通过法律、政策明确加大对基层医疗资源的投入,让基层医疗机构拥有先进的设备,实现基层医疗资源的共享,避免医疗设备重复购置的弊病。在此基础上,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首诊必须经过社区医疗机构,经社区医疗机构确诊需要转入大医院的才能到大医院就医。同时放开医疗管理,允许医生尤其是专家自己开办诊所。这样,可以避免专家集中在大医院的现象,让专家有更多的机会给更多的患者诊治。而且,在基层医疗资源充足并实现共享的前提下,独立经营的医务人员可以借用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进行诊治,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