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心室乳头肌起源VA并非少见,其体表心电图具有一定特征,消融多较困难,复发率较高,应用盐水灌注导管可能有助于提高消融成功率。
目的:特发性左室流入道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多为分支折返性VT,射频导管消融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功率。近年来,国外有部分文献报道射频导管消融起源于左心室或右心室乳头肌VT或频发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由于左心室或右心室乳头肌的基底部宽大、解剖上个体差异较大、标测和消融时消融导管难以到位,故对其的射频导管消融具有较大的难度和挑战,部分病例消融难以成功,且复发率较高。目前,国内对此方面报告甚少。
方法:连续34例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左心室流入道VT/PVCs患者, 其中2例为特发性左室分支性VT消融复发病例;另1例为特发性右心室流入道频发PVCs患者。35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7例,年龄4~66岁。所有患者经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部分患者经心室造影和/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其中8例患者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及心室造影证实VAs起源于左/右心室乳头肌,包括室性心动过速(VT)6例、频发室性早搏(PVCs)2例,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4-66岁。
结果:8例起源于左/右心室乳头肌的VAs患者中,6例VA起源于左室后组乳头肌,余2例分别起源于左室前组乳头肌和右室间隔部乳头肌。与特发性左室分支性VT相比,左室乳头肌起源VA的QRS波时程较宽,VT或PVCs时可有QRS波改变。所有8例患者消融均较困难,4例应用普通头端4 mm射频导管消融后复发,其中3例在第2次或第3次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1例4岁患者再次应用普通4 mm导管消融成功;4例首次消融即应用盐水灌注导管,即刻消融成功,随访中1例复发。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特发性心室乳头肌起源VA并非少见,其体表心电图具有一定特征,消融多较困难,复发率较高,应用盐水灌注导管可能有助于提高消融成功率。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