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紫金,若非与“丙肝”这个骇人听闻的医学名词扯上关系,它至今仍不过是矗立在广东中东部的一座平凡小镇。日前,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正式发布我国首部《中国丙肝医院感染防控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也是我国首部从切断院内传播途径着手降低丙肝发病率的医院指南。
河源紫金,若非与“丙肝”这个骇人听闻的医学名词扯上关系,它至今仍不过是矗立在广东中东部的一座平凡小镇。自2008年报告首例丙肝抗体阳性病例,至年初广东省卫生厅正式介入调查,疑云终得渐渐散去,随之浮上水面的是,那个潜伏在当地小诊所针具上的沉默“杀手”。
此次事件的曝光再次在全社会范围内敲响了警钟。相较于丙肝疾病的高发,其受重视程度不及乙肝却是不争的事实,而隐匿性传染源的广泛存在,非传染科医生对丙肝认知偏低,以及院内缺乏连续性的管理制度,又更加凸显出院内防控工作的紧迫性。
日前,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正式发布我国首部《中国丙肝医院感染防控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也是我国首部从切断院内传播途径着手降低丙肝发病率的医院指南。
系统排查定时炸弹
2003年,一项针对国内156家医院9万多名住院患者的研究显示,住院病人丙肝阳性率达到了2.2%。
“在发达国家,现代化医院的住院患者中约有5%~10%获得一种或多种感染;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数字会提升2~20倍。”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胡必杰教授指出,不规范的技术操作、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医疗器械的重复使用等都可能造成丙肝的医院内感染。
另一项针对非传染科医生的调查显示,71%的被调查者认为丙肝无法治愈或治愈率非常低,14%不清楚丙肝的治疗,只有15%认为丙肝治愈率较高。这从侧面反映,部分医务人员在丙肝防治的“知”与“行”上不容乐观。
胡必杰表示,《指南》的发布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丙肝病毒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视程度,进一步规范高危人群筛查及上报流程,减少HCV的医源性传播,从而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从以往的做法来看,大多数医院术前虽要求检查丙肝抗体,但第一警报发出后,往往缺少进一步的问诊和管理,很大程度上导致丙肝成为漏报率最高的法定传染病。
为堵塞这一漏洞,《指南》中明确提出了筛查阳性者的诊疗及报告程序:对于抗-HCV阳性的门诊或住院患者,由医生开单进行HCVRNA检测;HCVRNA检测阳性者,以及HCVRNA初检阴性但复查阳性者,应及时请专科医生会诊,确定抗病毒治疗方案和时机。
在报告管理方面,《指南》建议实验室通过LIS系统将患者的信息上报医院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如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由后者定期进行信息核对汇总;对抗-HCV阳性却未进行HCVRNA检测的患者,进行督促并及时跟进确诊及治疗情况。
医务人员纳入管理
实际上,临床医务人员不仅在防控丙肝医院感染中扮演核心角色,同时也是亟需防范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我国针对北方5所医院共30个科室进行的调查发现,医务人员HCV的总感染率为2.5%,以外科和妇产科为主,其中51~6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3.2%,远超过普通人群0.43%的感染率。
未经规范消毒的内镜、牙科器械、注射器、针头、血液透析机,以及医务人员在使用和处理医疗器械过程中导致的职业暴露皆为医院HCV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个外科医生给丙肝或乙肝患者开刀,心理上越紧张越容易伤到自己。如果手术患者是乙肝患者,就会马上给医生打乙肝疫苗或乙肝球蛋白;如果是丙肝,就立即查HCV抗体,按《指南》上的流程一步步筛查和追踪其病情,医生的检查和治疗费用一律由医院承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魏来教授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如果上述情况能得到及时处理,便是主动降低后续医院感染风险的有力措施,对患者也好,对医护人员也好,都将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据魏来介绍,《指南》的发布意义重大,严格执行该指南将推动以医院感染为关键点的丙肝防治工作快步向前,医院管理者理应自觉承担起贯彻落实《指南》的职责。他还透露,相关的国家标准正在酝酿,这些标准将围绕医院会诊、科室转诊等关键节点进一步形成技术规程,以更好地提供系统的可行标准。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