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61岁,因“发热伴喘憋7天”入院。 患者入院前7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可达39 ℃,伴喘憋和发冷感,无明显寒战,偶有咳嗽,但无明显咳痰,体温高时可感轻度头痛,无意识障碍,无胸痛,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腹痛及腹泻。
病例介绍
主诉及现病史 患者女性,61岁,因“发热伴喘憋7天”入院。 患者入院前7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可达39 ℃,伴喘憋和发冷感,无明显寒战,偶有咳嗽,但无明显咳痰,体温高时可感轻度头痛,无意识障碍,无胸痛,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腹痛及腹泻。
入院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13.10×109/L。胸部CT示,双肺内中带多发片状密度增高影。给予头孢噻肟钠和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6天后,患者仍间断发热,体温可达39 ℃。
既往史 患者4个月前被诊为不典型膜性肾病,给予甲泼尼龙、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及抗凝治疗。类固醇性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2个月。
查体 体温36.5 ℃,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音。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余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WBC 6.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90.74%,血红蛋白82 g/L。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增高。血气分析:pH值7.53,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4 mmHg,动脉血氧分压78 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97%。巨细胞病毒(CMV)抗原检测9.36×103 copies/ml;肺泡灌洗液巨细胞病毒DNA检测2.98×104 copies/ml;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抗酸杆菌检查、卡氏肺孢子菌检查阴性。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示,双肺见斑片状高密度影,右侧肋膈角模糊(图1)。胸部CT示,双肺见多发斑片、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增厚和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图2)。
治疗 给予更昔洛韦、丙种球蛋白及抗生素治疗,呼吸机辅助呼吸。
转归 复查X线示,双肺见斑片样密度增高影及索条影,双肋膈角锐利(图3),患者好转。
诊断与治疗
临床表现和诊断 CMV肺炎最常表现为发热、低氧及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当患者具备下述临床表现:① 发热,体温超过38 ℃,持续3天以上;② 咳嗽、痰少、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进行性加重;③ 胸片呈间质性肺炎表现(弥漫性及边缘不清的结节性病灶,严重者呈“棉花团”样改变);实验室检查CMV IgM阳性和(或)CMV DNA含量≥6.0×102copies/ml,排除其他原因后可诊断为该病。
胸部X线表现 该病胸部X线表现:① 早期胸片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② 随病变进展,X线可表现为起源于双肺中下肺野沿肺纹理分布的散在、多发、弥漫且大小不一的点片状阴影,并逐渐扩展至全肺,病灶边缘模糊,整个肺野透光度下降,呈磨玻璃样改变;③ 病变继续进展,部分病灶可融合成边界不清的大片状实变影。以上表现在临床上常合并存在。
CT表现 该病CT表现:① 90%的患者可有双肺多发、片状或弥漫分布磨玻璃影,边界不清,累及至少2个肺野,下肺较明显;② 60%以上患者可出现多发性小结节,直径<10 mm,以1~5 mm者居多,边缘光滑或不规则,多位于两肺下野中内带;③ 气腔样实变发生率>50%,下肺多见,范围大小不等,多呈小叶或亚段分布,也可呈肺段分布,其内见空气支气管征;④ 其他表现包括小叶间隔增厚、少量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一般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上述CT表现多合并存在,其中以磨玻璃影合并微小结节和(或)气腔实变较为多见。
治疗 首选药物为更昔洛韦,通常分诱导缓解和巩固维持两个阶段治疗。初期诱导缓解阶段,常用剂量为5 mg/kg,每8~12小时1次,疗程一般7~14天,并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巩固维持期间,更昔洛韦可适当减量,依据病程决定疗程,须用至胸片、体温及呼吸功能基本恢复,病原学检查结果转为阴性。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