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

第八届医师奖获得者石炳毅

作者:医师协会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 日期:2012-07-10
导读

         石炳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第309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北京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关键字:  医师奖 | 石炳毅 

  石炳毅

  石炳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第309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北京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和全军“十五”、“十一五”等重点科研课题12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12篇,SCI收录24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0.011分,主编医学专著6部。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省部(军队)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4项。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荣获全军“十一五”医学科技先进个人、总后勤部优秀共产党员、总参谋部优秀共产党员、优质服务标兵、廉洁勤政先进个人、爱国奉献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和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奖章,两次荣立三等功。他领导的移植中心荣立集体二等功。

  一、全力以赴干事业,满腔真情待患者

  1986年,石炳毅接诊了一位放射性膀胱炎患者,老太太72岁,家境十分困难。在住院期间,他给予了老人精心的治疗和无私的关爱,出院后又为老人建立了家庭病房。他定期为老人送医送药,并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十多公里的路,他骑着自行车一跑就是11年,直到老人去世时他还守在床旁。村里的人们都认识他,这段故事在北京西郊传为佳话。

  在石炳毅眼中,患者从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病人需要,他都一视同仁。山西农村的一位女患者因肝硬化晚期伴肾功能衰竭,被几家医院宣判了“死刑”。面对这样一个家境贫困的特殊患者,石炳毅决定实施肝肾联合移植手术。手术过程中,病人发生了7次心脏停跳,都及时进行了复苏。经过12个小时的努力,手术终于取得了成功,病人转危为安,而石炳毅却因过度劳累,晕倒在了回家的路上。

  从拿起手术刀、走上手术台的那天起,石炳毅挽救了一个个濒临死亡的垂危患者,突破了一个个不可逾越的生命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2005年1月,沈阳军区一位80岁高龄的离休干部,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肝昏迷3级,生命垂危,当地医院不敢为这样复杂高龄的患者手术。当患者家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将昏迷的病人送到309医院时,石炳毅面对这样一位饱经沙场的老兵,果断决定为病人施行肝脏移植手术。这例手术,创下了当时国内肝移植受者年龄最大的记录。2010年9月,某部一位正军职离休干部,因“重度肺纤维化、肺功能衰竭”从解放军总医院转到第309医院,要求做肺移植手术。听完病情介绍,石炳毅意识到,这又是一个难题:严重肺毁损、右心衰、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74岁高龄……经过反复讨论确定手术方案,石炳毅主持为他实施了肺移植手术,这例手术,又成功创下了国内肺移植年龄最大的记录,患者至今仍健康存活。

  二、开拓创新谋发展,瞄准前沿创先河

  在石炳毅的带领下,309医院泌尿外科从一个普通科室发展成为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首创了国内器官移植学科群的建设新模式,形成了临床与基础、内科和外科相结合、医教研为一体、总体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群。

  石炳毅完成的临床器官移植数量大、种类多、质量高。主持完成肾移植共2217例,长期存活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实施的首例肝脏移植患者,至今存活13年,为军队医院和北京地区报告存活最长病例;相继开展了心脏、肺、胰腺、小肠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国内外单中心实施移植种类最多的医生。成功开展多项器官联合移植(如肝肾、胰肾、心肾和肺肾联合移植),其中肝肾联合移植12例至今全部带功能健康存活(最长9年)。

  科研方面,石炳毅坚持研究移植基础领域重大问题,创新器官移植免疫理论。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4种调节性免疫细胞,提出了以DCreg为核心的“调节性免疫细胞网络”学说,主编国内第一部《器官移植免疫学》。石炳毅主编了中国器官移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成为国内的行业标准,推动了肾脏移植领域的技术进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数次提案呼吁 “器官移植医疗准入制度”出台,为加速我国器官移植科学化、法制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石炳毅主持创建了国家级器官移植数据管理平台—中国肾移植科学登记系统,系统中共容纳54595条数据,是世界第二大肾移植数据库,国家卫生部评价“CSRKT数据中心为中国肾移植事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经总后卫生部指定,石炳毅主持建立军队器官移植科学登记系统,为加强军队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数据。

  面对美国等西方同行对我国器官移植的误解和不实指责,石炳毅以一名中国医生的名义,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撰文,向国际医学界讲明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进程和现实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在加强器官移植技术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具体举措和实施效果,维护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三、率先垂范作表率,为人师表育桃李

  多年来,石炳毅一直承担着大量的医教研任务。他白天把时间留给病人,晚上把时间留给学生,长期以来,每天的睡眠时间仅五、六个小时。在他的带动下,研究所逐步创建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研课题为教材、以学科发展为牵引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达到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带动教学的双赢目标。

  通过石炳毅总结的“教研互促”教学模式,使研究生的专业知识面得到了拓展,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以及发现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石炳毅始终把对人才的培养看作自己的责任,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标准绝不降低,每年毕业研究生的论文他都要修改五六遍才能过关。至今,他已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52名,一大批中青年技术骨干在移植中心顺利成长,打造了我国器官移植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石炳毅也因此多次被评为军医进修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现在,他的学生中有6人已经成为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的科室主任,有的已成为全国全军知名的学科带头人。

  2011年,石炳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高度评价:“今年医学领域的6位获得者,不仅医德高尚,而且医术高超……,石炳毅教授开创了单中心实施肝、肾、心、肺、小肠、胰腺和多器官联合移植的世界纪录,建立排斥反应早期预警体系等多项创新性诊疗标准,显著提高肾移植存活率。”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