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入络”这一理性认识的提出,发展了中医理论,为痹证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②辛温宣络:对于寒入脉络之络瘀病证,以辛温、温络、活血之药相合,多选桂枝、姜黄、归身、降香等。
“久病入络”这一理性认识的提出,发展了中医理论,为痹证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体现在痹证的论治上,他指出:“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盖有诸矣。倘失其治,多年气衰,延至废弃沉疴。”(《痹》“张案”)久病络病,叶氏主张从络论治,“医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矣”(《诸痛》“庞案”)。络虚邪留,痰瘀互结,病势顽固,显然草木之剂难能为功,必用精灵走窜之“搜剔动药”方能透络达邪。
如“鲍案”患周痹数十年,用蜣螂虫、全蝎、地龙、山甲、蜂房、麝香大队虫类搜剔逐邪而效,“沈案”患肝阴虚疟之痹,早服养肝息风之方,夜饮逐瘀搜络之剂通补交替,令人拍案叫绝。其法灵机活泼,归纳其用药,主要有:
①辛润透络:以辛香、辛咸之味与活血柔润之品相伍,药选归尾、桃仁、新绛、红花等治疗痹久络滞者。
②辛温宣络:对于寒入脉络之络瘀病证,以辛温、温络、活血之药相合,多选桂枝、姜黄、归身、降香等。
③搜剔通络:“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类。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多用全蝎、穿山甲、地龙、蜂房等搜剔动药与当归、桃仁、川芎等活血化瘀药配伍应用,治疗结血牢固深入者。
总之,叶氏将其独特的奇经辨证、久病入络理论综合运用到痹证的辨证治疗,特别是擅用通络治痹之法贯穿全篇始末,实补前人之所未及,令后学者借鉴之处颇多。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由于医学的飞跃发展,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与创新,使对骨痹病因病机的认识,突破了明清之前的“肾气虚弱,寒湿入骨”的局限,开创性地把“肾实则骨有生气”理论、“痹有瘀血”理论、“久病久络”理论运用到对骨痹的治疗中,从而使对骨痹的认识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