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第六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的肺循环及相关疾病论坛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王乐民教授介绍了静脉血栓形成(VTE)的临床现状,并介绍了有关VTE发生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理念。
2012年5月2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第六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的肺循环及相关疾病论坛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王乐民教授介绍了静脉血栓形成(VTE)的临床现状,并介绍了有关VTE发生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理念。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APE)和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CTEPH)。VTE的特点是隐蔽性、发生频繁性和致命性,这种疾病难以早期诊断,易漏诊、误诊,患者猝死率超过10%。获得性VTE的危险因素包括:创伤、制动、恶性肿瘤、心功能衰退、口服避孕药、手术、增龄、妊娠、肾病综合征等。
美国胸科学会(ACCP)从1995年起推出了VTE诊断治疗及预防指南,截至2012年最新版,已连续推出了9期,内容也不断更新。ACCP连续多年在制订VTE预防指南中提出外科手术患者的危险因素,采用不同的物理学方法进行预防,通过增加静脉血液流速,和(或)采用低分子肝素、口服华法林、Ⅹ因子抑制剂等方法抗凝。
然而,美国的统计结果表明,尽管大部分患者(84%)部分或完全按指南方案执行,VTE预防患者组临床症状性VTE的发生例数并未降低反而逐年增加。
目前,针对VTE临床存在很多困惑和无法解释的问题。为什么同样危险分层的术后患者在类似外部环境下,有的发生DVT/PE,而大多数人并不发生?为什么PE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加?为什么恶性肿瘤患者发生DVT/PE的比例居高?为什么急性血栓为白色血栓,而急性DVT/PE为红色血栓?为什么DVT/PE患者连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D-D二聚体也控制在较好的区间,而部分患者的肺动脉压力仍然在逐步升高,最终发展为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王乐民教授从SARS感染的病理学研究和细胞学研究获得启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即VTE是与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相关的疾病,病毒感染有可能是VTE的重要病因。他指出,临床术后按不同危险分层的预防方案中的感染内容应重新加深认识,病毒感染可对VTE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做出合理性诠释。目前,王教授团队的研究已有多篇在国际杂志获得发表。这对于VTE的临床诊断、预防策略的调整可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