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

分析前质控,确保检验结果准确的把关者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 丛玉隆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5-15
导读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15189)的定义,“分析前”是指按照时间的顺序,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时终止的过程,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标本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等步骤。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国内外医学实验室管理的热点,是我国质量管理最薄弱的环节,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最难控制的,但必须控制的环节。

关键字:  分析检验 | 标本 | 采血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15189)的定义,“分析前”是指按照时间的顺序,从临床医师开出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时终止的过程,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标本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等步骤。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国内外医学实验室管理的热点,是我国质量管理最薄弱的环节,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最难控制的,但必须控制的环节。

  2006年,《国际临床化学杂志》发表一篇文章,分析了100家医院的实验结果发生的错误。其结论如下:由分析后原因导致的误差占总误差的18.5%~47%,分析前产生的误差占总误差的46%~68.2%,分析中期产生的误差占总误差的<15%。

  现在,检验科室都已经标准化了,尤其在比较大的医院,出现在实验室检测过程的误差几率不大,真正对检验结果威胁最大的是标本。

  标本质量受多个因素影响:①标本质量缺陷的隐秘性。比如,现在许多老年人都服用阿司匹林,护士采集的血标本是要测定血小板功能的,检验人员不可能看出该患者是否服用了阿司匹林。而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干扰最大。由此看来,标本质量缺陷不容易被检验人员发现,检验科也无法控制。②检验科对标本的非可控性。护士采集标本,卫生员送标本,检验人员没有亲自到临床,就没有办法控制标本质量。

  以下笔者对影响检验结果的几项重要分析前因素进行分析。

  一、分析前质量控制要素与环节

  分析前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患者准备

  标本采集时要注意患者的准备,其中包括患者的饮食、情绪、状态。

  有些试验要求必须注意患者的饮食。例如在平时标准用餐以后测定甘油三酯,其数值可增加50%,胆固醇、葡萄糖值增加15%,氨基转移酶增加10%,总蛋白增加5%。因此不同的检验项目,特别是与饮食有关的,一定要严格控制采血时间。

  有些检测项目在运动之后数值明显增高。比如白细胞,平常检测可能是8×109/L,如果淋浴15分钟,白细胞可能增高至10×109/L或以上。平时检验结果报告单上的白细胞数并不是血里面真实的白细胞计数,此时测定的白细胞是人体血管中循环时的白细胞(循环值),实际还有一半的白细胞没有测出来,附着在血管壁上,叫边缘值白细胞。淋浴之后检验,白细胞计数除循环值外,还会出现边缘值,于是检验结果便不同。

  患者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都会对检测结果有影响。具体见表。

inserted image 

  2.采血时间

  采血时间对检验结果也有影响。采血的时间一定要根据检测项目的需要来确定。

  3.治疗药物

  医疗用药不恰当都会影响检验结果。对生物化学影响最大的是维生素C,不论是静脉滴注,还是口服,只要血、尿中维生素C增多,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inserted image

  图1所示为标本中不同浓度维生素C对常用检验项目如葡萄糖(GLU)、乳酸脱氢酶(LDH)、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尿酸(UA)等测定值的干扰率。

  除维生素C外,青霉素药物也可能干扰检验结果。肾炎患者大部分都检测尿蛋白,而肾炎患者又都使用青霉素。尿中只要有青霉素就会干扰干化学法尿检测。笔者曾经进行试验,发现5 ml尿液中,只要青霉素浓度超过5000单位,就会对尿蛋白的检验结果产生严重干扰。

  肌肉注射青霉素后,实际体内消耗的并不多,80%的青霉素都在尿液中按原型排出去,而收取的尿液标本里面同时含有青霉素,青霉素本身又干扰试验,于是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在临床上给予患者多大剂量的青霉素,在什么时间留取尿标本才不影响干化学的检查结果,是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关注的。

  随着人口老年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快速增加。许多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需要对这些患者进行监测。阿司匹林剂量不够没有效果,剂量过大会有出血风险。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其血小板聚集功能等检测值会受到影响。如果服用药物后马上检测血小板聚集等功能,其数值会降到最低点。停药后,从第2天、4天、6天、8天一直到第10天,血小板聚集等功能才逐渐恢复。如果患者来了不问其服用了什么药就采血做检测,所得的结果能准确吗?

  二、采血过程注意事项

  采血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采血的部位、采血时患者的体位、止血带的影响、输液的影响、抗凝剂的种类和量的影响。

  1.采血部位

  不同采血部位采集的血标本,会检测出不同的结果。同一患者检查同一项目,今天从手指采集血样,明天从静脉采集血样,是不合理的。从同一患者耳垂、手指、静脉采集的血标本用于血常规检查,结果就不一样。

  2.止血带影响

  止血带压迫时间40秒,总蛋白增加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加16%; 超过3分钟,局部血液浓缩,血清铁、血清钙、酸性磷酸酶(ACP)、天门冬酰胺酶(ASP)、血钾升高,乳酸升高,pH值减低。

  3.患者体位

  患者在卧位、坐位、立位不同姿势,护士采集的标本,检验结果不同。正常人立位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引起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脂类、蛋白等值变化。止血时间过长会引起凝血系统变化,反复攥拳会使血钾升高。

  4.抗凝剂使用

  一些实验手册提出,凝血试验标本中抗凝剂的比例是1份量抗凝剂加9份量血液。这个比例的真实内涵是1份抗凝剂作用于9份血细胞比积正常标本内的血浆。换言之,比积决定了血浆量,而血浆量决定于抗凝剂的用量。

  笔者曾经进行过试验。同一个人如果血细胞比积为46%(正常)、10%(贫血状态)、80%(红细胞增多时),同样都用一种抗凝剂1:9比例抗凝,APTT的结果分别为33秒、24秒和60秒。可见抗凝剂应用虽是小问题,但会给临床造成很大影响。遇到这种情况必须校正抗凝剂用量。

  三、标本传递与贮存对结果的影响

  在实验室中,标本传递对凝血试验的干扰最大。凝血的重要特征是随着血液在试管中保存时间的延长、保存温度的升高,Ⅷ因子与Ⅴ因子活性明显消失。

  1.标本贮存试验

  笔者曾进行如下试验。将10位受试者的混合血浆分为3组,一组保存在水箱内(32℃),一组保存在室温下(20℃),一组在冰箱内(4℃),分不同时段进行检查,检验Ⅷ因子、Ⅸ因子、Ⅺ因子与Ⅻ因子。

  结果显示,刚采血时Ⅷ因子活性是134,在32℃水箱保存6小时后,活性变成65,降低了52%;血液放在4℃冰箱里,第2天Ⅷ因子活性就变成39,其活性只相当于原来活性的25%,也就是说75%都消失了。假设标本在水箱内保存2天,Ⅷ因子测定值由最初的134变成7,仅剩5%的活性。如果根据此时检验结果,则检测前的一位正常人,现在提示其已变成重型血友病了。

  导致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就是标本贮存温度过高,放置时间过长。同样一份标本,存放温度不一样,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测定同样会产生影响。

  Ⅻ因子又叫稳定因子,它不受时间与温度的影响,所以虽然时间与温度变化,但结果基本上没有变化。

  2.标本保存方法

  临床在采集血标本后,贮存血样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为了防止蒸发,血样应该贮存在封闭的容器中。

  (2)贮存的温度越低,血样保存的时间越长。有些检验指标,血样不能深冷冻。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全血,检测脂蛋白电泳的血清或血浆,检测脂蛋白X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血清或血浆,纤维蛋白单体阳性血浆等。

  (3)惰性分离介质能够提高血清和血浆的产量,而且可以让血清保留在原管中。

  (4)血样保存时应竖直放置,以加快凝血。

  (5)避免摇晃血样,产生溶血。

  (6)贮存血标本时应注意避光,尽量隔绝空气。

  (7)血样深冷冻再溶解后,应重新混匀几次,防止检测物质分布不均。

  (8)推荐贮存期限:进行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4℃贮存1周;血液学检验,室温贮存1天;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冰箱4℃贮存24小时,检测APTT,4℃贮存6小时;病理检验,冰箱贮存6周。

  四、真空采血管的“死腔”

inserted image

  “死腔”即使用的真空管内有些地方没有被标本充满(见图2)。

  进行凝血试验时,如果出现死腔,就可能出现很多问题。例:肝素治疗中监测APTT,笔者就进行过如下试验。

  对20例接受肝素治疗的心梗患者,采血后,分别将血放在有死腔和无死腔的真空管中,然后检查APTT与血小板第4因子(PF4)。

  最后得出如下结果:20例患者中,有8例出现死腔与无死腔结果存在差异,12例没有差异。8例有差异的结果是:无死腔管APTT为68秒,有死腔管APTT为60秒,均值差8秒;无死腔管PF4为99 IU,有死腔管PF4为104 IU。

  PF4值越高证明血小板活性越强。APTT越长就证明其受到抗凝的作用越大。PF4值越高,APTT就越短。

  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是因为破空管存在死腔,血液流动比较容易,血小板就容易与试管壁摩擦,使血小板激活。

inserted image

  血小板活化释放与聚集,释放致密颗粒与α颗粒,α颗粒中的重要因子PT4,其主要功能就是中和肝素。体内肝素多了,PT4可以中和(见图3)。但目前这种反应发生在试管内,医生见到APTT减低就要增加肝素用量,就可能造成体内自发出血。所以采血管中不能留死腔。

  五、医用材料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医用材料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容易被忽略。材料质量不好可产生多种影响。

  1.材料不好造成溶血

  有时候标本莫名其妙地溶血,是由于中性玻璃表面大量的负电荷裸露,对血细胞壁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导致显性或隐性溶血。

  2.材料中的添加物对标本的影响

  试管所用的中性玻璃中可能被添加一些金属氧化物,倘若重金属如铅(Pb)、铜(Cu)等被确认加入过量,会造成活性蛋白受损,对检测标本的蛋白类指标有较大影响。

  3.材料稳定性

  试管一定是无菌的,现在无菌试管多半都用γ射线照射,如果材料对γ射线的稳定性好,则对容器的灭菌及贮存稳定要求能确保实现。如果材料对γ射线不耐受,就可造成细菌繁殖或其他问题的出现。如果玻璃表面的应变能力不符合要求,会出现一离心就变形的情况。

  此外,吸附蛋白、塑料基体表面的疏水性基团、助剂与蛋白质的许多外向基团极具亲和力,容易形成蛋白质的牢固黏附。例如检测血浆蛋白,塑料壁本身吸附蛋白,变成上述基团。基团对蛋白又有亲和力,吸附蛋白,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检测的结果。

  结语 分析前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系统工程,需要医院多部门支持。分析前质量保证是检验科重要的工作内容,是全面管理的关键环节。但同时,分析前质量保证是检验科、实验室与临床结合的重要内容,需要临床医生、护士的密切配合。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