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国际消化系统疾病会议上,凯斯西方储备大学勒纳医学院克里夫兰医学中心教授、克利福德和简•安东尼•克莱尔消化疾病科教基金受助者Claudio Fiocchi做了关于膳食和肠道微生物组与炎症性肠病治疗的演讲。
Claudio Fiocchi
4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国际消化系统疾病会议上,凯斯西方储备大学勒纳医学院克里夫兰医学中心教授、克利福德和简•安东尼•克莱尔消化疾病科教基金受助者Claudio Fiocchi做了关于膳食和肠道微生物组与炎症性肠病治疗的演讲。
治疗任何疾病都需要充分了解引起病症的原因和组织损伤的机制,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断努力地探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正如过去几十年中对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所取得的研究进展所示。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炎症性肠病归因于四个致病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遗传修饰(基因组)、外源环境因素(接触组)、内源肠微生物群(微生物组)和免疫应答(免疫组)。故时至今日,炎症性肠病治疗的主要依据仍是抑制在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中也存在的慢性免疫介导的炎症进程。必须承认,鉴于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的广泛有效的应用和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品质的改善,免疫组的调节被认为相当成功。另一方面,我们对炎症性肠病其他致病因素的认识也有所进展,如:接触组、肠胃生物组都能提供一些新奇的的理论上的治疗可能性。
接触组是指所有外源环境中影响、介导炎症性肠病触发及结局的因素的总和。此类因素的数目也许是庞杂的,但食物要素是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新兴的合理而显要的因素。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证据显示,所摄入食物的质和量,与心血管疾病、肝病、肥胖、自身免疫疾病及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等现代疾病密切相关。在炎症性肠病的患儿身上,人们发现了更多关于食物因素在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证据,他们总是能在转而服用自然而精简的饮食后得到好转。
肠微生物群也是更好地理解其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病原学角色的焦点。微生物群定居在胃肠道对人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而此过程若失败,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必将危害健康有效的免疫系统的构成。在幼年使用抗生素与炎症性肠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这被认为继发于关键发育期肠微生物组的改变。此外有证据表明,饮食亦是肠细菌组成的重要决定因素。西方社会的居民肠道中的拟杆菌门含量越来越少硬壁菌门含量却越来越多,尤其以肥胖的个体更甚;相反的,欠发达地区居民及乡村人口体内,则含有更多拟杆菌和更少硬壁菌。以蛋白和动物脂肪为主要饮食的受试者肠道中是拟杆菌属占优势,而以碳水化合物类为饮食的受试者体内则是普氏菌属占优势。这些发现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知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受肠微生物群质量组分的很大影响。正在进行的研究表明,曝露于食品添加剂(如无所不在的增甜剂和填充剂)下,肠菌的表现有很大改变。目前正有学者研究粪便移植技术,以期发掘帮助炎症性肠病患者重建正常肠菌群的新方法。
综上所述,在炎症性肠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重建饮食与细菌的平衡是合理的手段。例如有证据表明,益生菌和饮食干预对挑选出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有治疗效果。因此,当日益了解膳食和其他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肠微生物组的数目和功能后,我们确实应发掘更安全的以病理生理学为基础的新疗法。
(本文根据大会报告整理)
专题链接:上海国际消化系统疾病会议专题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