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衰竭的病因极其复杂,在儿童包括腹裂、坏死性肠炎、肠扭转、肠闭锁、微绒毛疾病、假性肠梗阻、家族性结肠息肉,而对于成人则包括腹部外伤、血管闭塞、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硬纤维瘤及手术粘连。肠外营养是小肠衰竭患者的“人工消化道”,是治疗小肠衰竭的一种方法,但也易引起败血症、静脉血栓形成、肠衰竭相关性肝病(IFALD)等并发症。
Cristiano Quintini
4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国际消化系统疾病会议上,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肠修复与移植项目负责人Cristiano Quintini向与会者介绍了美国肠移植的现状。
小肠衰竭的病因极其复杂,在儿童包括腹裂、坏死性肠炎、肠扭转、肠闭锁、微绒毛疾病、假性肠梗阻、家族性结肠息肉,而对于成人则包括腹部外伤、血管闭塞、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硬纤维瘤及手术粘连。肠外营养是小肠衰竭患者的“人工消化道”,是治疗小肠衰竭的一种方法,但也易引起败血症、静脉血栓形成、肠衰竭相关性肝病(IFALD)等并发症。
肠外营养2年正是可逆性和永久性小肠衰竭的分界点。在克里夫兰肠移植中心,成年患者的转诊指征包括:肠外营养处理后仍存在肝病、复发或危及生命的中心静脉败血症、肠外营养不能维持液体和营养需要、肠蠕动失调、两个深静脉通路不能使用、存在需大范围清除的创伤、硬纤维瘤或恶性肿瘤。然而由于内科医生对肠移植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少比例的候选患者转诊至移植中心,导致术后的预后不良。
其实过去20年里,就患有顽固性肠衰竭患者而言,肠移植已从实验性疗法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既成疗法。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肠移植仍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项器官移植,大约三分之二的肠移植是在美国本土进行的。肠移植不可忽略的并发症包括:排异反应、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
近5年里,随着对危及生命的肠衰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经验的积累、肠外营养的改善,肠移植的例数有所减少。目前,肠移植所面临的挑战包括:缺乏严格的诊治共识(无确定的肠衰竭评分)、缺乏治疗标准化、缺乏优秀的诊疗中心而耽误转诊。而随着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的出现、排异反应监测的完善、感染的防治、对多器官移植耐受性的不懈研究和离体常温器官保存的进步,未来肠移植的前景相当喜人。
(本文根据会议报告整理)
专题链接:上海国际消化系统疾病会议专题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