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让父母们揪心的是孩子通宵达旦在电子游戏厅流连。如今,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孩子们开始和这些新“玩具”形影不离,而且有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
前几年,让父母们揪心的是孩子通宵达旦在电子游戏厅流连。如今,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孩子们开始和这些新“玩具”形影不离,而且有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
iPad成了“电子保姆”
去年,浙江一个幼儿园曾进行了一场引人关注的防拐演练,说它引人关注,是因为在所有物品中,iPad对孩子的吸引力远大于零食和玩具,全班36名小朋友,竟有10名被iPad“骗走”。iPad对孩子的吸引力何以这么大?
一个工作日的中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三里屯的苹果体验店,几个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正摆弄着iPad样品。一个3岁左右的男孩很喜欢一个小熊的游戏,他虽然不懂游戏规则,但看到色彩鲜艳的画面、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就忍不住去拍屏幕。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小家伙乐此不疲。他的母亲告诉记者,他们从山西来玩,孩子在幼儿园的小伙伴们很多都有iPad,他也闹着要一个。
沈女士过年时单位抽奖得了一个iPad,很快,她就发现这个小板子有了一个很大的功能:哄孩子。原先孩子爱哭闹、不好好吃饭,自从玩上了iPad,自己窝在一个角落里,变得特别安静、听话,让她省心多了。
孩子如此迷恋电子产品,引起了专家的关注。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告诉记者,他们在当地做过一个小调查,幼儿园几乎一半孩子家里都有iPad。他们玩的内容主要包括画画、游戏等。孩子玩的时候,会变得非常安静,因此很多父母还很开心,似乎家里请了个“电子保姆”。“这种玩具化的电子产品,对孩子有天然的亲和力,越小的孩子越喜欢,越容易上手。”杨雄说。
国外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iPad已经成为小孩子的忠实玩伴。55%的家长表示,自己没有时间照看小孩子时,就把iPad丢给孩子。另有41%的人表示,去餐馆的时候会把iPad给孩子,这样可以有效地让他们停止哭闹。
除了平板电脑,手机、电脑也都成了孩子的玩物。李先生的儿子在北京昌平某中学上高二,初一的时候就有了手机。“现在他们全班学生都有手机,有的还不止一部。学校禁止孩子带手机上学,但他们都偷偷地带。”前不久,老师找李先生谈话,就是因为上课时发现他儿子在用手机看小说。“我们也很无奈,孩子上学带着手机便于和家里联系。另外老师在黑板上留了作业,用手机拍下来,很省事。”李先生说。据了解,中小学生用手机打电话不多,主要用来发短信、打游戏、上网、看小说。
孩子变傻还是变聪明了
自从iPad成了沈女士儿子的玩物后,孩子的奶奶就经常和左邻右舍夸耀:我们家孙子可聪明了,切水果、打地鼠一学就会。可是,教育学专家却对这种“开发智力”的方式表示出深深的忧虑。
杨雄告诉记者,上海曾经在一些学校尝试“电子书包”,就是用iPad辅导教学,引起了很大争议。“看上去好像很先进,但这样做对于孩子的认知、计算等能力的培养不但无益,还有害处。”
“iPad那种多窗口、多界面的形式,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杨雄说。之所以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差,和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大关系。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专一性,他们才能坐得住,踏踏实实地学习,对将来走进职场也有好处。
杨雄说,以iPad为代表的电子产品,里面的设置、游戏等内容,其实是为成人设计的。比如,我们小时候都要背唐诗宋词,即便不太理解其含义,但锻炼了记忆能力。而这些电子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海量的信息存放,所以孩子们都不需要背,手指一点就什么都有了,时间长了记忆能力很难提高。还有,我们小时候都训练过加减乘除的心算,可现在只要按键,就能得出答案,时间长了孩子的计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小孩子通过书写可以提高耐心,锻炼把握性和平衡性,提高动作的精确度。
现在用手一划,相应的画面就呈现出来,简单易上手,却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最令人担忧的是,沉迷于电脑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杨雄说。“电子产品是没有生命的,是虚拟的。孩子们应该走进大自然,多和小伙伴接触,锻炼交往能力,而这些在虚拟空间是体验不到的。”此外,平板电脑对很多不富裕的家庭来说,还算是小奢侈品,盲目给青少年购买,会在孩子中间形成攀比的不良风气。
解放军总医院儿科主任邹丽萍教授表示,目前孤独症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孤独症的特点是无法与人沟通,思维刻板。其病因有遗传方面的,也有环境因素,其中不排除过早使用电子产品所带来的影响。
邹丽萍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间交往本来就少,容易孤僻。如果孩子有孤独症倾向,尽早矫正,还有缓解的可能,但扔给他一个iPad,就好比给一棵长歪了的小树再挂一个书包,只会雪上加霜。”
据杨雄介绍,美国硅谷的IT科学家们,本身就是这类电子产品的研发者,但他们都不让孩子过早接触,而是鼓励他们走进大自然,用泥巴、纸张等天然材质做手工。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才是开发心智的关键。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