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肝病中心贾继东教授从以下5方面报告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在亚洲人群中的特点:流行病学、免疫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自然史和治疗。流行病学和免疫学发病机制 PBC曾被认为是西方特有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之一。2010年我国广州学者的研究显示,中国南部地区人群的PBC患病率为492例/100万人,以女性为主,与西方国家患病率相似。 PBC具有遗传易感性,呈家族聚集性。2012年,中国PBC家族患病率为5.9%,与西方国家的患病率相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肝病中心贾继东教授从以下5方面报告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在亚洲人群中的特点:流行病学、免疫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自然史和治疗。
流行病学和免疫学发病机制 PBC曾被认为是西方特有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之一。2010年我国广州学者的研究显示,中国南部地区人群的PBC患病率为492例/100万人,以女性为主,与西方国家患病率相似。 PBC具有遗传易感性,呈家族聚集性。2012年,中国PBC家族患病率为5.9%,与西方国家的患病率相似。
PBC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基因(如DR、DQ),免疫系统成分如C4*Q0、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等相关。 研究显示,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0701等位基因与中国人群的PBC相关;CTLA-4+49位点A>G基因多态性是亚洲人群罹患PBC的危险因素。与慢性HBV患者和健康人群相比,PBC患者的辅助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比例失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TNFSF9与PBC进展相关。此外 ,PBC患者的单个核细胞表达TRAIL mRNA。颗粒溶素(Granulysin)或是PBC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临床表现 研究显示,PBC症状包括疲劳(19%)、瘙痒(18%)和黄疸(16%)等。21%的患者在常规体检中被发现PBC。中国PBC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6.8,发病年龄为42~56岁,疲劳和瘙痒症状发生率分别为72.4%和45.6%,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水平分别是正常上限值的2.5、3.9、8.6和4.0倍,抗核抗体(ANA)和抗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率分别为46.7%和82.65%。
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在中国PBC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非自身免疫性肝病对照患者。人抗核膜糖蛋白210 抗体阳性与中国PBC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ALT、GGT等)水平升高相关。
另有研究显示,与AMA阳性PBC患者相比, AMA阴性患者的IgM水平和ANA/抗平滑肌抗体比值有显著差异。
自然史 英国研究显示,PBC患者的生存率低于对照人群。中国大陆研究表明,PBC患者的4年累计生存率降至79%。中国台湾研究发现,AMA阳性PBC患者的累计18年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但无显著差异。
治疗 日本研究显示,对熊去氧胆酸(UDCA)生化应答较好的PBC患者,其生存率有所改善。我国文献报道,UDCA可降低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P、GGT等生化指标水平。对UDCA应答不佳者的基线ALT、AST、ALP、GGT、TBIL、IgG和球蛋白水平高于应答者,IgM水平和ANA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小结 在亚洲,PBC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罕见,遗传易感性有种族差异,临床、生化、免疫特征及自然史与西方所见相似。多数患者对UDCA有应答。如何治疗应答不佳的PBC患者,是值得被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