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复流发生原因不尽相同,涉及多方面分子机制(图),可据此进行相应治疗。1.微血管栓塞AMI再灌注治疗过程中心外膜血管再通、不稳定斑块破裂及碎片脱落可致远端血管血栓栓塞,产生无复流,使用远端保护装置可使无复流发生率降低50%~60%。血栓最大线性长度>3倍管腔直径、“截断征”、血管闭塞近端血栓累积≥5 mm、闭塞远端造影剂持续滞留、梗死相关动脉直径>4 mm等可用于评价血栓负荷,与无复流相关。2.微血管痉挛 微血管痉挛可产生功能性无复流,机制为:①缺血再灌
无复流发生原因不尽相同,涉及多方面分子机制(图),可据此进行相应治疗。
1.微血管栓塞
AMI再灌注治疗过程中心外膜血管再通、不稳定斑块破裂及碎片脱落可致远端血管血栓栓塞,产生无复流,使用远端保护装置可使无复流发生率降低50%~60%。血栓最大线性长度>3倍管腔直径、“截断征”、血管闭塞近端血栓累积≥5 mm、闭塞远端造影剂持续滞留、梗死相关动脉直径>4 mm等可用于评价血栓负荷,与无复流相关。
2.微血管痉挛
微血管痉挛可产生功能性无复流,机制为:①缺血再灌注、球囊或支架对血管壁的牵拉兴奋交感神经;②缺血再灌注及球囊和支架损伤血管内皮,一氧化氮等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生成减少,难以拮抗肾上腺能缩血管效应;③三磷酸腺苷敏感钾通道受抑制;④球囊或支架扩张使血栓碎裂,释放血栓素A2(TXA2)和5-羟色胺等缩血管因子;⑤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释放缩血管物质导致微血管痉挛。
3.白细胞阻塞
再灌注时细胞内钙超载、大量氧自由基使细胞膜磷脂降解,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增多,使中性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合成释放具有趋化作用的多种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进一步加重白细胞浸润、损伤内皮细胞和组织。白细胞还能和血小板一起聚集阻塞毛细血管干扰血流。中性粒细胞总数是严重微血管损伤的独立预测因素。
4.血小板激活并聚集
再灌注后初期,内皮损伤组织因子(TF)释放及中性粒细胞活化均能激活血小板,使其黏附于内皮细胞,聚集于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入口及周围组织,形成微血栓直接阻塞血管。激活的血小板可释放TXA2和5-羟色胺等缩血管物质使微血管痉挛,加重无复流。血小板活性与无复流、左室负性重构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关,是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5.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即Ⅲ因子,可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导致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形成,最终形成微血栓。
TF启动凝血途径,一方面促进内皮细胞和白细胞分泌促炎症细胞因子(如IL-6、IL-8),促进白细胞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合成和释放;另一方面破坏TF、激活并结合其他凝血因子,产生更多血栓,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促进无复流发展。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TF唯一的特异性抑制剂,具有抗凝、抗炎作用。
6.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激活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引起内皮细胞严重肿胀,水肿进一步加重管径狭窄,当管径<5 μm时,红细胞难以通过,堵塞微循环。同时,氧自由基破坏钙内环境的稳定性和微循环的完整性,激活炎症细胞浸润,导致无复流。
7.炎症细胞因子
缺血缺氧时,炎症反应的上游物质核因子κB(NF-κB)激活,使一系列炎症因子生成增加,炎症反应加重,损伤微循环,导致无复流。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早期巨噬细胞和心肌组织产生、表达的炎症细胞因子,能诱导血管炎症反应,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减少内皮依赖性冠脉血流储备,从而介导微循环损伤发生无复流。
此外,高水平的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是直接PCI后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急性高血糖也可导致无复流。天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E等)可减少无复流的发生。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