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顾东风与同事和美国杜兰大学的何江教授联合发表的论著《中国男性和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N Engl J Med 2005; 353:1124-34)。经过近10年前瞻性随访,他们在169871名年龄≥40岁男性和女性的有代表性队列中,研究了死亡的主要原因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现,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是中国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顾东风,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WHO心血管病防治合作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循证医学部主任。国家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专家委员会成员。
2005年,顾东风与同事和美国杜兰大学的何江教授联合发表的论著《中国男性和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N Engl J Med 2005; 353:1124-34)。经过近10年前瞻性随访,他们在169871名年龄≥40岁男性和女性的有代表性队列中,研究了死亡的主要原因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现,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是中国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卫生政策需要调整
记者:您的这篇文章因何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采纳?
顾东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中国论文较少,虽然国内之前做过不少流行病学研究,但可能未投稿至该刊,也可能研究的重要性或稿件未能达到该杂志的要求。
该杂志有关编辑和评审专家的反馈认为,这是一份设计良好、规模大、覆盖面广和时间较长的前瞻性研究,对于中国人群死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流行病学转型提供了独特的资料。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4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死亡率高于美国同年龄段的人群,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提法,即要加强发展中国家慢性病的防治。
记者: 这项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顾东风:这项研究探索了我国成年人群主要死因及其影响因素,对比我国人群死因谱和疾病负担变化,进而从公共卫生角度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办法。它提示,控制高血压、戒烟、增加体力活动及改善营养应该是减少中国成年人过早死亡负担的重要策略。这不但对于我国,而且对于与我国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的疾病和死亡谱变化,以及对于公共卫生策略的研究和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加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农村是防治重点
记者:您这篇文章中的数据表明中国疾病负担已经发生改变,您觉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警示作用?
顾东风:在过去的40年间,我国总体经济和医疗卫生得到巨大发展,公共卫生的显著成绩体现在传染性疾病防控方面,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显著,初级卫生保健极大降低了我国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人群平均期望寿命有很大提高。而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和老龄化加快的社会,疾病谱和死亡谱已经从传染病为主转型至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负担。这就提醒我们注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策略的研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人群营养和医疗保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传染病和慢性疾病的双重负担非常明显,疾病防控局面严峻,应该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和能力建设,医疗公平性、卫生资源配置平衡性也有待改善。
肺部疾病不容小觑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通讯栏目中曾发表一封来信,信中提到,顾教授的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中国成年人的主要死因与发达国家一致,但是由于分类的关系,慢性肺部疾病没被提及,而这样做有可能减弱政府对该类疾病的防治和管理。
记者:国外读者认为您的研究中未将肺部疾病列入最主要死因之中,是否跟您一直以来致力于心血管类疾病研究有关?
顾东风:该研究论文疾病与病因的诊断和分类,是按国际通用标准进行的,在国际疾病分类ICD 9类中,把肺心病归入心血管循环系统,而呼吸系统专家认为它是肺部疾病,我国的COPD及其主要结局肺心病的死亡率尤其高,如果把肺心病按器官分类,肺部慢性疾病,包括肺心病、肺癌、肺结核和哮喘在内是继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位成年人的重要死因。尤其近十几年来,这些疾病患病率进一步升高,医务界和社区需要重视对其防治、预防及控制吸烟和减少空气污染。我们进行这项流行病学调查主要是找到哪些是危害我国成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和影响因素,这并没有要忽视呼吸系统疾病的意思,主要还是源于分类。
国际合作渐成趋势
记者:您的这篇文章是跟何江先生共同完成的,您为什么采取这种合作模式?
顾东风:该项研究是由我和吴锡桂教授主要牵头设计组织,但凭我们在国内获得的资金还无法完成该研究,因此,我们和何江共同申请了美国心脏病学会的资金,何江先生是美国杜兰大学教授,他是我多年的合作伙伴,更是朋友。一项重大研究往往涉及国际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有利于学科发展,促进经验的交流,加速技术与研究水平的提高,加快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而且按国际标准开展研究,也便于文章在国际杂志发表,其研究结果不但为中国做贡献,也会影响全球相关卫生政策制定。
■采访后记
端午节那天,记者采访完最后一位学者顾东风教授,天色已近傍晚,顾教授笑称随后要与家人去聚餐。顾教授温文随和的形象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其实,对于每位访者,无论是平易近人的滕教授,还是优雅、敏锐的侯教授,与之交流,都成了享用一次愉悦的精神大餐。不难想像,他们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绝非偶然,除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人格的魅力同样能照耀后辈学人。希望今后能看到他们更多优质论文发表,期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国外顶尖期刊署名,令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注:本文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25周年特刊(2008年7月10日第118—119版)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