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医未病之病”,危险因素的甄别对疾病防治具有关键性意义。在心血管领域,男性的冠心病风险显著大于女性,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也常被定义为男性小于55岁、女性小于65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迥异的性别差别?
“上医医未病之病”,危险因素的甄别对疾病防治具有关键性意义。
在心血管领域,男性的冠心病风险显著大于女性,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也常被定义为男性小于55岁、女性小于65岁。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迥异的性别差别?
长期以来,我们将上述现象归因于女性绝经前性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性激素和妊娠”理论是医学界解释众多疾病性别差异的不二法宝。遗传基因型在个体心血管发病中作用如何?上述研究探讨了Y染色体与男性冠心病的关系,为我们理解冠心病遗传因素和性别差异提供了全新视角。
Y染色体呈“父-子”方式遗传,Y染色体单倍体部分的基因(男性特异性基因)与睾丸发育、高血压发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有关。上述研究分析了英国心脏基金会家族心脏病研究(BHF-FH)、西苏格兰冠心病预防研究(WOSCOPS)中3000余例无亲属关系的男性人群,发现2个单倍群可用以解释英国男性90%的Y染色体变异。与无Y染色体单倍群I的男性相比,携带单倍群I男性人群的年龄校正后冠心病风险显著增加了50% 。
值得注意的是,该风险独立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社会经济地位。
Y染色体单倍群I作为新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其具体分子通路是什么呢?该研究提取了单核细胞及其培养诱导的巨噬细胞mRNA,经分析后发现,携带与不携带单倍群I男性人群的单核细胞RNA无差异,但巨噬细胞的30个基因通路呈现不同表达。在19个与炎症和免疫有关的基因表达中,7个与白细胞黏附迁移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7个与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
据此推测,Y染色体单倍群I是通过下调感染后免疫、上调炎症反应途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这项冠心病基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具体阐述如下。
1. 假如证实冠心病相关遗传基因主要位于Y染色体,那么,医生对女性患者可不追究家族史;对男性患者的家族史采集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我们或许不会再问“您父母亲60岁之前有过心脏病发作吗?”,而应该问“您父亲60岁之前有过心脏病发作吗?”
2. 有助于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体系的更新。目前常用的总体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方法有弗雷明汉(Framingham)和Reynolds积分等,我国武阳丰等也提出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风险评估量表。在现有模型中,Reynolds积分在预测女性心血管风险方面比Framingham积分略胜一筹。
虽然Y染色体单倍群I作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为时尚早,需要前瞻性、大样本量研究验证,但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男性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准确评估。
3. 对疾病的性别差异研究提供方法学启示。例如,女性易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除了妊娠等因素外,是否X染色体也携带了相关基因?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各种类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是否也和性染色体基因的炎症免疫通路有关?性染色体基因和常染色体基因、经典环境危险因素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以上问题均值得我们思考。
4. 人类疾病有超越人种的普遍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种族差异。该研究人群来自于欧洲,中国人群是否也存在相同或类似Y染色体基因单倍体群?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研究。
在当前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火如荼、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蓬勃发展之际,在此我们有必要提醒广大科研和临床工作者,不能忽视中国冠心病的遗传基因学研究!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