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公共卫生

聊聊几个“纠结”的流行病学指标

作者:金巍娜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2-03
导读

在临床工作与文献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流行病学、统计学上的概念疑点。例如,怎么区分发病率与患病率?这两者又如何计算?一项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各代表什么含义?这些问题着实让人挠头。其实,无论是流行病学还是临床医学,两者共同点都是对现实真相的认识和应用。然而,现实真相扑朔迷离,唯有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方能一一辨明。在其中,掌握几件利器,实为必须。

关键字: 流行病学指标

  在临床工作与文献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流行病学、统计学上的概念疑点。例如,怎么区分发病率与患病率?这两者又如何计算?一项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各代表什么含义?这些问题着实让人挠头。其实,无论是流行病学还是临床医学,两者共同点都是对现实真相的认识和应用。然而,现实真相扑朔迷离,唯有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方能一一辨明。在其中,掌握几件利器,实为必须。

与临床医学迥异的流行病学

  在通过医学院校的流行病学考试后,医生们通常就把“流行病学”这四个字抛到脑后。医生们不熟悉流行病学的概念这是真的,也难怪,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接触的都是一位位患者,思考的都是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等问题。而流行病学专家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思维,其关注的不再是患者个体的属性,而是寻求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特征。

  如果将临床医学看成“向内看”透患者的科学,那么流行病学可以说是一门具有“向外看”到整个人群的视野广阔的学科。流行病学是经由个体发现群体规律的学科,由于其聚焦于群体,因此我们的必备工具是——数字。

  说到数字,这可能又会令一些读者头疼了。不过我们这里就当是跟平时买菜算账一样拿数字话话家常,并不讨论那种高深的数学问题。

  在流行病学中,数字常常是成双成对出现,而流行病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到两个成对的数字,对这两个数字进行简单的相除,即得出流行病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比率。例如,我们来分析患病率,即实际的患者数/有潜在患病风险的人数,这是用流行病学语言对疾病进行描述。通常“实际患病人数”这个数字比较好确定,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有潜在患病风险的人数。

  举例说明,临床医生在调查北京地区乳腺癌患病率时,分子(患者数)可以从实际调查中获得,但是分母究竟是北京地区所有人口还是北京地区所有女性数量,或者其他群体,这就需要仔细分析。

  如果要回答上述问题并正确计算乳腺癌患病率,那么我们需要明确哪些人群是具有潜在患病风险。我们知道,乳腺癌基本是专属于女性的烦恼,男性尽管也可能发生该病,但是其患病率相当低,并且发病机制与女性不同,在统计时应另当别论,故我们在确定潜在的有患病风险的人群时,应首先将男性这个群体剔除。另外,并非所有年龄的女性均为乳腺癌好发人群,仅年龄大于30岁的女性才容易罹患该病。根据上述方法,我们刻意锁定潜在的有患病风险的人群,即北京地区年龄大于30岁的女性,这也就确定了分母的范围。

  因此,我们今后在解读有关比率的问题时,可要留个心,根据分母人群的选取,就能够判断该比率是否为一个有“水分”的数字。

患病率与发病率,一对纠缠不清的“主儿”

  患病率与发病率[患病率是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患有某种疾病(包括新患者和旧患者)所占的比例;发病率是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比例],这对在上学考试时就纠缠不清的一对“主儿”,在临床工作中依然时不时地跳出来“混淆视听”。其实,经过下面的讲述,了解患病率与发病率的真面目后,你也许就会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患病率与发病率可被比作“一对兄弟”,两者描述的问题都是疾病在好发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之所以用两个不同的名词,主要是区分描述两种不同类型疾病,即慢性疾病与急性疾病。其中,患病率用于描述慢性疾病患病情况,而发病率常用来描述的则是急性疾病的患病情况。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计算依然会用到比率的计算公式(即比率=患者数/有潜在患病风险的人数),在用这个公式计算患病率和发病率时,两者的差异体现在分子上。

  患病率的分子是所有患病的人数,这更适于描述慢性病发病情况。例如,在统计 患者在好发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时,我们只需要知道患有 的人数,而新发病例人数和既往患者数目,对于 这种慢性疾病的粗略统计并无太大意义。

  相比之下,发病率的分子则是新发病例的数量,这更适于描述急性病的发病情况。例如,流行性感冒,由于其属于急性病,患者病情通常变化较快,可能等到统计分析时已有患者痊愈或死亡,因此在计算患病情况时,以新发病例代表此病流行情况。

  打个比方来说,以进入一个新容器里代表患病,在这个新容器里原来有5例患者,又新进来了3例患者,那么在计算患病率时分子为8(房间里的所有患者),而在计算发病率时是用3(新发疾病患者)作为分子(图)。

inserted image

  发病率与患病率仅有一字之差,医生们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有没有什么帮助记忆的方法呢?发病率中的“发”字,有发生之意,更强调一种正在发生中的动态,使人联想到急性病的新发人群;而患病率中的“患”,有结果之意,其侧重点是所有的患者群。若用英文助记,则两者更易区分。发病率译自“incidence”,这个单词以“in”开头,有刚刚进入的意思;患病率译自“prevalence” ,这个单词中有“al”这两个字母,容易联想到“all”(意为全部),因此“prevalence”是指慢性病中所有患病的人数。临床医生们有了上述协助记忆的方法,下次在中文或英文文献中遇到这两个词,就不会再混淆不清了。

敏感性与特异性,判断检验的两只砝码

  医生不是造物主,无法凭肉眼判断就诊者是否患有疾病,因此临床医生常会为患者开具检查单,目的是为了协助确诊或排除疾病。然而,各类检查手段并非尽善尽美,各有优劣,因此部分评判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最佳的检查手段,敏感性和特异性就是其中重要的两只砝码。

  举个常见的例子,1位65岁的男性患者在体检时被发现大便潜血阳性,患者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结直肠癌。CT检查显示,降结肠处有一个肿物,最终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结肠腺癌。

  这位不幸的患者在体检时接受的大便潜血试验属于筛查试验,其特点是敏感性较高,也就是说阳性结果不一定证明患者有病,而阴性结果则一定证明患者没病。这就像警察通过一些线索锁定了多名犯罪嫌疑人一样,没被怀疑的人肯定不是罪犯,而被怀疑的人却不一定犯罪。这个筛查试验也同样,宁可错抓一千,不能漏掉一个。这种敏感性高的筛查试验常用于体检筛查,除上面所说的大便潜血试验用于胃肠道肿瘤筛查之外,还有用于宫颈癌筛查的宫颈巴氏涂片等均可以用于除外一种疾病,但不能判断是否真正患有此病。

  因此,为了明确这位患者是否患有结直肠癌,临床医生还需要进行确证试验,病理检查是一种特异性很高的检查手段。一项检查的特异性越高,确诊的把握就越大。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患者被确诊患有此病。

  有了以上的例子,我们能看出,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评判一项检查手段是否有效的两个重要砝码,即便并不是每项试验都有令人满意的高敏感性与高特异性,我们依然能将每种检验方法各自的优势为我所用。总而言之,高敏感性的试验(如癌症的筛查试验)可用于排除疾病,特异性高的试验(如病理等确证检查)可用于确诊疾病。[北京大学医学部 金巍娜撰文,感谢八爪网(www.bazhua.org)推荐]

分享: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