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请登录,我要注册

心血管

心梗室间隔穿孔介入或手术(上)

作者:病例由邯郸市第一医院信栓力教授提供,内科专家意见由韩莹莹根据杨天和、杨跃进、柳茵教授评论整理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1-20
导读

         患者女,65岁,因“突发胸骨后疼痛,持续2小时不缓解”入当地医院,8天后转入我院。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 病史1年。

  

 

病例简介

  患者女,65岁,因“突发胸骨后疼痛,持续2小时不缓解”入当地医院,8天后转入我院。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 病史1年。

  

入院检查

  查体 血压140/80 mmHg,心率77次/分,呼吸20次/分。

  心电图 V1~V3导联见Q波伴ST段弓背向上抬高。

  实验室检查 肌钙蛋白I(TnI)22 ng/ml。

  心脏超声检查 左心室前后径5.8 cm,右心大小正常;室间隔中下段及左心室前壁中下段稍薄,运动幅度减弱;收缩期增厚率尚可,心尖部圆隆;房间隔卵圆孔处回声分离,室间隔连续性完整;各瓣膜形态、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大动脉连接关系未见异常,心包未见异常回声(图1)。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心房水平收缩期探及左向右微-少量分流;三尖瓣收缩期少量反流,流速约288 cm/s,跨瓣压差约33 mmHg;二尖瓣收缩期少量反流;二、三尖瓣舒张早期,主、肺动脉瓣收缩早期峰值流速分别为61 cm/s、57 cm/s、114 cm/s、89 cm/s;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E峰比值大于1;射血分数(EF)45%。超声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轻度增大,二、三尖瓣少量反流,心功能降低,卵圆孔未闭,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情况较差,存在3支病变(图2),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入院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心梗)。

  入院用药

  立即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口服,随后改为每天100 mg口服;氯吡格雷300 mg口服,随后改为每天75 mg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每天2次;美托洛尔12.5 mg,每天2次;卡托普利25 mg,每天2次;低分子量肝素5000 U皮下注射,每天1次;静脉应用硝酸甘油。

  病情恶化

  症状 患者入我院第3天突发呼吸困难、心悸、出冷汗、四肢厥冷,出现肺循环压力升高征象。

  查体 血压110/54 mmHg,体温38.5℃,脉搏90次/分,血氧饱和度(吸氧状态下)100%。胸骨左侧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

  实验室检查 入院第4天TnI 2.75 ng/ml,B型钠尿肽前体1841.14 pg/ml。

  心脏超声检查 左心室增大,前后径5.8 cm,其余各房室大小正常;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厚度正常,左心室前壁运动幅度减低,收缩期增厚率减低;房间隔中部卵圆孔处回声分离,室间隔心尖段回声缺失4 mm;各瓣膜形态、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大动脉连接关系及发育未见异常,心包未见异常回声(图3)。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心室水平探及左向右分流;二、三尖瓣舒张早期,主、肺动脉瓣收缩早期峰值流速分别为98 cm/s、80 cm/s、116 cm/s、110 cm/s;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E峰比值大于1;EF44%。超声检查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扩大、室间隔心尖段回声缺失(考虑室间隔穿孔可能)、卵圆孔未闭、心功能降低。

  

■决策思考

  该患者已发生室间隔穿孔,此类疾病死亡率很高,此时应该做介入封堵还是外科修补?

  因担心等待过程中患者病情恶化,错过治疗时机,是等待病情稳定后再干预还是立即干预?

  此时有哪些干预措施是医生立即能做的?应该怎么做?

  内外科联合讨论:进退两难,审慎选择干预时机

  

内科专家意见

  介入、手术各具优势,互相补充,但均须紧急干预

  贵州省人民医院杨天和教授在评论中指出,心梗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患者预后很差,究竟应外科手术还是介入封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项长达12年的单中心、小样本量研究结果显示,外科手术与介入封堵治疗心梗后VSD,除前者所治病例穿孔直径较大(平均12.4 mm对10 mm,P=0.04)外,临床最关心的残余分流率(13.5%对8.3%,P=0.63)和死亡率(33%对42%,P=0.56)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尽管我们往往推测认为介入为微创,风险低于外科手术,但从上述结果看似乎并非如此。从治疗结果看,有研究报告介入封堵后患者30天和2年平均生存率分别为35%和31%,似乎不及外科手术。从复习文献资料看,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各具优势,为相互补充的关系。

  因影响患者预后的最关键要素是血流动力学状态,因此对某些一般情况太差(如存在多器官衰竭),难以接受外科手术或术后生存希望不大,或存在明显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残余VSD患者,介入封堵不失为一种重要选择。对于较大(直径>15 mm)和处于急性期的心梗后VSD,目前治疗的金标准仍是疗效明确的早期外科手术;对于洞穿型、直径<15 mm、处于亚急性期/慢性期(心梗后3.5周以上)的VSD,介入封堵疗效肯定。

  美国指南提出,介入封堵间接适用于某些病例,如心梗后数周或存在残余分流的情况;但我国对介入治疗适应证放得更宽,2009年先天性心脏病专家共识将心梗后VSD列为介入治疗的明确适应证。

  关于手术时机选择,杨教授提及,美国指南认为无论患者临床情况如何,急性心梗后室间隔破裂均应立即手术(除非根据患者意愿或存在的侵入手术禁忌证考虑手术无效)。临床有时遇到心梗合并VSD的患者会认为可再等一等,观察瘢痕形成和心肌修复等情况后再做处理,但往往此期间患者病情会迅速恶化,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所以,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介入治疗,时间上不能等。对于存在右心衰竭、年龄大于75岁和发生休克的极高危患者,可先行介入封堵稳定血流动力学,度过危险期后再行外科手术修复。

  本例患者年龄为65岁,VSD面积不大,现在血流动力学情况较好,没有手术高危因素,个人认为应该立即干预,而且病变为前间隔洞穿型、直径<15 mm,建议选择创伤较小的介入封堵治疗。

  应请外科会诊决定手术时机,可先做IABP插管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教授在评论中指出,一般而言,此种情况一定要请心外科会诊,何时手术干预由外科医生决定。

  患者病情紧急,介入医生可以做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插管,同时等待外科会诊结果,并与家属沟通手术成功率和失败率。在可能的情况下,可考虑介入封堵,但一定注意封堵操作要十分精细,否则会扩大VSD,但介入也仅解决了血流动力学问题,仍没有解决改善患者心功能的问题。

  如病情进行性加重,可先行介入封堵再等待手术时机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柳茵教授在评论中指出,对于此种情况,要看患者在室间隔穿孔的过程中病情是否进行性加重,经过内科药物治疗后,若穿孔造成患者明显心力衰竭,可急诊行介入封堵,即使没有完全做好或封堵后出现残余分流,仍可暂时解决一些问题,待时机合适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外科室间隔修补术。总之,干预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

[未完待续,下接《心梗合并室间隔穿孔,介入还是手术?》(上)]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