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在良医”为办学理念的台湾慈济大学医学院,是台湾医学史上第一个教学遗体全部来自当事人志愿捐赠的医学院;更是在全球首创,唯一开设全人临床模拟手术的医学院。器官捐献、骨髓捐献在这里也已蔚然成风,骨髓捐赠资料库之大仅次于整个中国大陆。
——访台湾慈济大学见证大体老师成就医学教育
以“志在良医”为办学理念的台湾慈济大学医学院,是台湾医学史上第一个教学遗体全部来自当事人志愿捐赠的医学院;更是在全球首创,唯一开设全人临床模拟手术的医学院。器官捐献、骨髓捐献在这里也已蔚然成风,骨髓捐赠资料库之大仅次于整个中国大陆,已有数百大陆病患受益。
2011年11月24日,由“选择与尊严”网站志愿者组成的“看看台湾”一行参访位于花莲的慈济大学医学院。在慈大副校长兼研发长、模拟医学中心主任、解剖学科教授曾国藩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该院介绍解剖和模拟医学教育的纪实片、参观了模拟医学中心,并来到安放捐赠遗体者骨灰的大舍堂拜祭——
泪水在眼眶中慢慢聚集,继而布满脸颊。啜泣声轻轻响起:屏幕下,我们“看看台湾”一行;屏幕上,台湾慈济医学院的学子们和捐赠大体(遗体)者亲属。此刻,屏幕上下所有人的感动泪水流在了一起,向他们——躺在解剖(手术)台,有名有姓的大体老师合十。
“宁可在我身上划错百刀,也不愿他们将来在病患身上划错一刀。”这句话,代表了所有捐赠遗体者(他们往生后被尊称为大体老师)的心声。每个大体老师生前的感人故事,都表现出其怀抱贡献医学、贡献社会的宏大愿望,以大爱点燃生命的余晖。
“您是我们这辈子最特别的老师;授课的过程中,对我们没有任何责备、埋怨,只要是刀剪可以到达的地方,都任我们在您身上划过,然后将宝贵的人体知识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但我们却没有机会在您活着的时候,对您说:‘老师,谢谢您!’”慈济医学院学生写给大体老师的信,表明大体老师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在进行医学专业教育,更是医学人文教育,教会这些未来的医生感恩、尊重和爱,这是为医者最为重要的。
慈济推动遗体捐赠16年来,突破国人死后留全尸、“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一改解剖教学杜绝情感、物化遗体之弊端,除了在医学教育上树立新的里程碑外,以捐赠衍生面对死亡,无疑对世人亦是一堂宝贵的生死教育课。如今,感恩尊重大体老师已成为台湾医学院师生的共识,为台湾医学教育一大特色,并且正在影响海外的医学教育思维。据悉,目前,台湾岛内平均每十至二十位学生使用一具教学大体。参加解剖课程和模拟手术的还有来自大陆医科大学的医学生和外国医学生。
普世关爱全新理念
他们都有名字
鼓励遗体捐赠,正是在被世人尊称为“人间观世音”和“东方特蕾莎”的慈济功德会创办人证严法师大力推动下开展的。在创办医学院前,证严上人了解到,办医学教育最困难的是“解剖学,特别是遗体来源”。
上人号召,以悲心为舟楫、用身体做教材。不少大体老师生前在上人“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要化无用为大用”教化下,立志自愿捐赠遗体让医学生使用。
在证严法师的推动下,在以解剖教育领军人物曾国藩教授为首的众多有识之士的推动和实践下,越来越多的台湾人认同遗体捐献是大德。
如今,源源不绝的舍身医学者遗体涌入慈济,甚至还可转捐其他医学院,惠及更多医学生。他们来自台湾和海内外各个阶层,不同年龄、职业、宗教信仰。
目前,在慈济大学登记志愿捐赠遗体者超过了29900多名;已捐赠450多名,其中260人用于大体解剖教学,192人用于模拟手术教学。以往捐赠的也有近300名。
此外,捐赠给慈济大学病理科实施病理解剖的达314名。
大体老师中最年轻、也是首位捐赠者为一名年仅14岁的女生。
大体解剖课程设计特点与众不同
两年前,被胰腺癌折磨着的李先生怕破坏身体,影响到大体使用价值,不肯动手术、化疗。他对医学生说,“我只希望把身体完整地交到你们手上,给你们做研究,或许对人类有帮助,这是一点心意。当你们在我身上动刀时,也就是我心愿圆满的时刻。”今天,同学们在解剖课教室,打开不锈钢棺盖时,见到李伯伯这熟悉的面孔,不禁潸然泪下。他们认真仔细地操作,以圆李伯伯心愿并加倍体味自己未来的责任。
为了向学生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教育,解剖课强调专业和人文紧密结合。
开课前,要求学生和大体老师家属建立互动:在大体启用前的暑假里,安排学生家访,了解大体老师生平,收集他们的相关信息。将这些信息以图片、文字呈现,印成海报,展示在大体解剖教室外的环廊里,使所有同学和来访者都提前认识了本学期解剖课将使用的每一位大体老师。
开学后,当学生走进解剖室时,他们已熟悉了所有大体老师,像看到邻家长辈一样叫得出大体老师的名字。
“在科学领域所遇到的尸体都是陌生人”这种西方医学曾经的经典理念和作法,从慈大开始被颠覆、摒弃。
他们不再是冷冰冰的尸体,而是一个个有着温暖故事的人生。
自此,全台湾教学遗体开始有了名字。
解剖大厅宽敞明亮,每个解剖台前墙上挂着相应的大体老师生前照片。解剖课开始时,先举行“大体老师启用典礼”,邀请家属一起参与。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将大体老师的身体细心缝合复原,穿好衣服,请家属一起将大体老师入殓,而后一起送火化(送灵)。等待遗体火化时举行“大体老师感恩追思会”。
火化后的大体老师部分骨灰由家属和同学一起将其放入琉璃骨灰坛,捧入大舍堂。全天的典礼,老师、学生、家属一起参与,另外,还有精舍师父、慈济志工一路陪伴。
从纪实片中,我们看到,整个过程庄严肃穆、感人至深,充满人文宗教情怀,仿佛大体老师的灵魂在这一刻正缓缓升往天堂,没有凄凉、没有哀怨,有的只是感恩、尊重和爱……
我们耐心等候的就是这个时刻
曾教授表示,这种整体投入,特有的“言传、身教与境教”氛围,将引导学生去思考传承大体老师和家属的托付,反思社会责任,体味证严法师倡导的“感恩、尊重、爱”。
十年、二十年后,在他们人生历程中遇到某个情景时勾起这段回忆,会激励其人生态度做出对社会更多付出的选择。“曾经费尽苦心埋下这一粒种子的我们,耐心等候的就是种子萌芽茁壮的这个时刻!”曾教授动情地说。
有人告诉曾教授,慈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就是不一样。
一位患者手术前后很紧张,始终有一个医生去握住患者的手,和他讲话并安慰他。后来得知,这位贴心的医生是慈大医学系毕业的。
“现在的医患关系愈来愈紧张,要改善这个现象,我认为需要真正关心病患的医师,也就是需要真正的‘良医’。当你是一位懂得感恩、尊重、爱的医师时,你就会发自内心真诚努力去提升自己。”
曾教授的一席话令人深思。在大陆,何尝不应这样呢!
创新思维全新视野
他们的组织器官仍有弹性
模拟医学中心是慈济大学医学院在全球唯一以真实人体为练习对象的模拟医学中心。使用急冻大体的“临床解剖与模拟手术教学”(clinical anatomy and operation simulation)不同于“大体解剖学”(gross anatomy )。前者完全仿真外科手术操作程序,捐赠者在过世8小时内急速冷冻到零下30摄氏度保存,在教学使用时再复温到4摄氏度,让医学生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训练,触感与活体手术几乎没有区别,现已成为慈大医学系7年级学生必修课。
曾国藩教授是在看到遗体捐赠者对慈济的郑重托付和对医学教育的期盼后,促使自己不断思考:如何深入挖掘,更好地利用这份可贵资源。
“以往传统防腐处理造成蛋白质变性,操作者触碰人体的感觉与临床手术时截然不同,限制了基础解剖学与临床手术间的连结。”曾教授说。
2000年曾教授去美国休斯敦医学中心参访时,他发现,这里有时会将未做防腐的尸体冷冻起来,作为日后病理检查使用。这便启发了曾国藩扩大提升遗体捐赠使用价值的思考。
为最大限度满足捐赠者奉献医学教育的心愿,2000年慈济大学解剖学科向证严法师提出“以未防腐的捐赠人体作临床教学训练”的构想。在证严法师的鼓励下,曾国藩教授等人规划这一创举,建立了以人文互动为基础的模拟手术教学课程。2002年5月,与花莲慈济医学中心外科团队合作,为本校第二届医学生在毕业前举行了首次基础临床技能及手术教学训练,揭开台湾医学教育历史性的一页。
冷冻大体除了没有血液流动、心跳、脉搏、呼吸与体温外,组织器官均与活体相同且具有弹性。手术演练时,可以准确观察各组织与器官,并仿真临床处理与手术技术。
随着第一次模拟手术教学的成功,慈济大学于2003年9月15日创建了全台唯一以人体为对象、拥有8个手术台的模拟手术室及专门为保存未经防腐处理的遗体所设计的急速冷冻设施。为适应外科手术技术发展趋势,特别是微创手术的进展,2008年9月完成训练设施改进工程,全新“仿真医学中心”诞生。
如今,4天的实际操作课程,已演进为包含2天半的医学生模拟手术初阶基础临床技能训练,另1天半会安排慈济医疗体系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的进阶训练课程。除了实习医师的课程外,模拟手术还进一步开设独立的进阶训练课程,提供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进阶训练的需求。
近年来,这一课程广受全球医学教育工作者的赞扬,成为学校与国际及大陆姐妹医学院校师生交流的重点课程。
“她告诉我,人死了,不论是火化还是土葬,到后来也都没有了。我年纪这么小,对社会还没做出什么贡献,如果有一天我走了,我想捐赠遗体让医学生做研究,希望能对以后生这种病的人有所帮助。”14岁的大体老师轩祺因卵巢癌往生,她的妈妈在模拟手术追思会上转述女儿的遗言。“可是以前,她从来没有离开过我……”呜咽声中,她说不下去了。
“××老师,我们现在要为您做的手术是......”四五名医学生在医师的带领下面向大体老师的照片合十默祷后,教学课程正式开始……
从片中我们看到,同学们或进行气管插管手术、或做静脉切开,骨骼牵引、胸管插入、环状及甲状软骨切开手术等。据悉,医生们还开展器官移植这样的复杂大手术。
模拟医学中心特有的通过与家属互动,将人文医疗情怀孕育于医师专业训练中的规划,吸引了美国普立策新闻奖获得者伊安·约翰森(Ian Johnson)。他于2009年以十余天时间,跟踪采访整个模拟手术课程。
同年4月22日,《华尔街日报》头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载了约翰森的报道。
庄严的大舍堂光亮宁静温馨安详
缓步,我们来到设在解剖学科二楼的大舍堂——大体老师安息的地方,他们永远被供奉在这里,供后人凭吊追念。轻轻地,我们生怕吵醒他们。
大舍堂意涵“大爱泽医情长在,舍身育才作渡舟”,一个个设计做工精良的琉璃骨灰坛安放在一层层格架上,灯光下更显晶莹剔透。坛身上都有每个大体老师的名字,并镌刻着“大爱舍身”四个字。有的骨灰坛旁放着本人的照片、有的放有家属和同学写的感恩祝福的卡片。两侧格架高大的落地玻璃门上雕刻一丛丛荷花。
人们可以随时进入大舍堂凭吊,而过往解剖科的人们也随时都会与“死亡”不期而遇。不回避死亡就是尊重生命。
“常有人问我,你有没有签署大体捐赠同意书?我总是这样回答,我一辈子用嘴讲解剖,但最后一次,我要用我的身体来教。”曾国藩教授说。将来,我也想在这里做大体老师。我说。
他们说……
“在未来行医的路上
我想我并不是孤单的一个人而已
而是两个人
另一个人则是存在我内心的您 ” ——医学生致大体老师的一封信
“当学生
在我身上动刀的那一刻
便是我心愿圆满时 ” ——李鹤振大体老师
“我一辈子用嘴教解剖学
但最后一次
我要用我的身体来教解剖” ——曾国藩教授
编者注:“往生”是佛教中的一种提法,意指人死后,精神不灭;“衍生”作为动词,在这里的意思是以捐赠(自己的遗体)使生命发生升华面对死亡。
本文参考资料来源:
1.台湾慈济大学医学院模拟医学中心网站
2.《以身相许》叶文莺著,台北经典杂志,慈济传播人文志业基金会出版,2011年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