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公共卫生

这一年,这些事影响着公共卫生安全

作者:常聪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1-12
导读

2011年,震撼全球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引起了全球对核辐射相关健康问题的关注;德国“一根黄瓜引起的血案”也令人谈E·coli变色;台湾地区流出的塑化剂“污染”了消费者的健康;新疆现脊髓灰质炎疫情,安徽河南交界处因不安全注射引起丙肝暴发流行……回顾这一年的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希望“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关键字: 感染 | 核辐射 | 食品安全 | 塑化剂

inserted image

关键词1:感染

  2011年,震撼全球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引起了全球对核辐射相关健康问题的关注;德国“一根黄瓜引起的血案”也令人谈E·coli变色;台湾地区流出的塑化剂“污染”了消费者的健康;新疆现脊髓灰质炎疫情,安徽河南交界处因不安全注射引起丙肝暴发流行……回顾这一年的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希望“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主要事件

  2011年5月,德国暴发了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和血性腹泻的大肠杆菌(E·Coli)肠炎。疫情在德国北部暴发的1周内蔓延到整个德国,其后迅速传播到欧洲多个国家以及美国和加拿大,造成数千人感染,多人死亡。开始时,致病菌被认为来自西班牙产的黄瓜,针对该疫情的调查结束时最终结论是,从埃及进口的葫芦巴种子是这场疫情的“元凶”,受污染的葫芦巴种子被用于生产芽苗菜,导致疫情暴发。

相关研究

  6月22日和23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和《柳叶刀·感染病学》(Lancet Infect Dis)杂志先后在线刊出文章,分别就该病流行病学特征和菌株毒力特征进行分析。前者结果显示,此次流行以青壮年尤其女性多见,且感染者中约1/4发展为HUS;后者通过分析分离株毒力特征和表型,提示其对肠上皮附着性增强,或可促进组织对志贺毒素的吸收,从而使较多患者发生HUS。

  腹泻相关HUS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罕见多系统疾病,以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不全为特征。丹麦一项研究显示,早期进行血浆置换有可能改善成年患者的病程。论文8月25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Lancet)杂志。

其他感染原因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耐药沙门菌“肯塔基”向多国蔓延8月2日《感染性疾病杂志》(J Infect Dis)在线发表一项多国联合研究,显示一种对环丙沙星高度耐药的多耐药沙门菌菌株(CIP-R肯塔基血清型)在多国细菌监测系统中被监测到。

新疆脊髓灰质炎病例累计增至18例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公布,2011年10月,新疆报告脊髓灰质炎病例8例,2011年新疆已累计报告脊髓灰质炎病例18例。据新疆卫生系统介绍,去年8月,新疆和田地区报告4例脊髓灰质炎野生型病毒病例,经国家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为境外输入性脊灰野生型病毒引起的疫情,是中国自2000年实现无脊灰状态目标后首次出现的脊灰野生型病毒疫情。

河南、安徽交界区域暴发丙肝疫情安徽省卫生厅11月28日通报,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丹城镇发生丙肝聚集性感染,56人初筛检测结果为阳性,经采集其中16人样本进行核酸检测,13人为丙肝病毒阳性。经过有关部门的初步调查,此次感染中发现的丙肝阳性者均在河南省一家个体诊所接受过静脉推注治疗,感染可能是因不安全注射引起的。

关键词2:核辐射

主要事件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0级地震,其引发的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受损,泄漏大量放射物质。该事故是自25年前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

  放射性物质扩散对健康、环境等可造成短期和长期危害,该事故再次引发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担忧。

防护知识

  核泄漏发生后,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引起内辐射,而γ(伽马)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可通过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以及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等原则来减少辐射危害。具体方法为: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当污染的空气过去后,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避免撤离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形成的污染。有些人群对于核辐射的危害尤其敏感,要更加注意防护。这些人群包括:12岁以下的儿童与老人,因为抵抗力较差,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孕妇,因为在妊娠的前3~4个月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时期,核辐射会给胎儿智力、形体都带来影响。此外,由于雌激素具有抗辐射的作用,因此女性比男性的抗辐射能力强。而体质差的人由于抵抗力弱,抗辐射能力也不如体质强壮的人。

相关疾病

  急性辐射综合征(ARS)是人体全身或大部分面积短时间内受到大剂量辐射(>1Gy)后出现的一种严重疾病,患者的病程、临床症状与体征的严重程度与其所遭受的辐射剂量相关,生存率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ARS患者首先出现的症状是恶心、呕吐和腹泻,常在辐射暴露数分钟至数天内出现。首诊医师应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对皮肤、腹部及神经系统进行详细查体,以便分诊和进一步治疗。

  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

关键词3:食品安全

主要事件

  5月24日,台湾地区有关方面向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台湾某香料公司制售的食品添加剂“起云剂”中含有化学成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该起云剂已经用于部分饮料等食品的生产加工。随着媒体曝光,人们发现许多食品乃至药品都与塑化剂有关。

  据台湾方面调查,不法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在起云剂中非法添加邻苯二甲酸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等物质,代替起云剂中的棕榈油,使得采用此“起云剂”作为原料生产的食物、饮料等产品受到污染。

塑化剂危害

  DEHP和DINP急性毒性均较低。以60 kg体重的成人来讲,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和欧盟分别认为,终身每人每天摄入1.5、2.4和3.0 mg及以下的DEHP是安全的,但长期大量摄入可危害健康。动物试验发现,长期大量摄入DEHP和DINP,会产生内分泌干扰作用,可造成生殖和发育障碍,并能诱发动物肝癌。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可以导致生殖道(尤其是雄性)不可逆改变,小鼠研究发现摄入过量塑化剂可引发附睾、输精管、精囊、外生殖器等畸形。人群调查显示,塑化剂代谢产物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显著相关,与妊娠女性早产相关。

应对措施

  卫生部已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可能用于食品的非食用物质“黑名单”,并明确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已经组织各地省级疾控中心对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开展应急监测,并将扩大范围收集数据进行风险评估。

  改变生活习惯,尤其是妊娠女性和婴幼儿的生活习惯对预防塑化剂毒害有一定作用。儿童对塑化剂的代谢能力比成人低,台湾地区2岁和5岁儿童尿液样本中DEHP浓度比妊娠女性高,NICU内收治的患儿因接触医疗器械中的DEHP从而成为高危暴露人群。针对高危人群,相关部门更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其与塑化剂的接触机会。

结语

  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否得到可靠保障。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报告曾指出,疾病暴发、工业事故、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等都是未来半个世纪内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主要因素。这一年发生的上述公共卫生大事充分验证了这个观点。对于天灾,我们只能众志成城尽力抗争,但对于人为因素引起的事件,比如非法添加塑化剂、细菌污染食品、不安全注射等,如何通过政府、专业机构等的努力来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分享: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