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纵观2011年高血压领域,尽管没有重大研究发布,也没有新的降压药物出现,但无论是新指南中对血压管理的重视,还是对心血管疾病早期干预的关注,或是对计算技术支持的大样本量临床实践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降压治疗的认识与理解。希望在2012年,广大心血管医生能更加关注降压达标,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的管理水平,降低中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编者按:纵观2011年高血压领域,尽管没有重大研究发布,也没有新的降压药物出现,但无论是新指南中对血压管理的重视,还是对心血管疾病早期干预的关注,或是对计算技术支持的大样本量临床实践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降压治疗的认识与理解。希望在2012年,广大心血管医生能更加关注降压达标,进一步提高高血压的管理水平,降低中国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关键词:指南更新——降压达标很重要
2011年发表的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亿高血压患者。指南同时也强调,高血压是我国人群卒中、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死亡,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卒中为高血压主要并发症的人口大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新指南根据患者的年龄与风险情况提出了不完全相同的目标血压。提出这些建议的主要依据是临床试验证据,同时兼顾了降压达标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毫无疑问,高风险高血压患者可以从降压治疗中获得更多益处,特别是绝对获益,但因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多方面原因,降低血压时也往往会因影响器官血液灌注等而给患者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在人群水平上,降压治疗的主要原则应为增加可及性,即通过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降压治疗率,增加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人数,并尽可能将这些患者的血压降低到目前设定的达标水平,通常为140/90 mmHg,对于高风险患者,如能耐受应进一步降低。这样做不仅可大幅度提升中国的总体健康水平,更可体现社会的公平。
而对一个特定的高血压患者,既要尊重指南所建议的目标血压水平,也应充分考虑具体的患病情况,将血压控制到最合适的水平。
为了实现降压达标,应按照指南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尽可能选择每日1次使用可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的长效降压药物,必要时,将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联合起来,进行联合降压治疗,这样既可提高降压治疗的人群达标率,也可提高个体降压治疗的质量,从而更有效发挥降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指南的推广与实施,中国高血压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因高血压患病人数巨大,合并危险因素如吸烟等仍极为严重,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致死、致残性疾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早期预防——早期干预血管损害
随着近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群的严重老龄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仍在逐年升高,这些疾病带来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也日益严重。疾病治疗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一方面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加强预防无疑是最重要策略。2011年也是各阶层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关注最多的一年。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不仅仅意味着在靶器官损伤之后所进行的治疗,更重要的是有效控制高血压,早期预防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病变,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一方面要强调有效控制降压,提高降压治疗的达标率;另一方面则应高度关注早期干预高血压所导致的血管损害,特别是早期的血管结构与功能病变。
高血压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复杂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结构的改变。从本质上来说,高血压是一种血管损伤性疾病,无论是早期的靶器官损伤,还是晚期的心血管终点事件,归根到底都是高血压所致一系列血管损害引起的。因此,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应注意直接观察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实现早期干预血管的病变进程,包括血管炎症因子的改变、动脉硬化和(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保护血管,延缓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
必须认识到对心血管病变进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更注意选择作用于血管的降压药物,充分发挥降压治疗的作用,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
关键词:计算技术时代的临床实践——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
计算技术支持的临床实践所产生的大量临床数据为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临床治疗与管理的大样本患者群体进行长期随访,可全面收集有关心血管风险、资源消耗、生活质量改善等的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对疾病管理本身很重要,还可进行更有普遍意义的临床研究,这种研究又可称为“真实世界研究(RWS)”。回顾2011年,高血压领域有多项大型临床实践为基础的观察性研究,如ARB Benefit研究。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通常有严谨的设计,通过随机、对照等控制手段,可有效减少各种混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其结论通常更为可靠,是临床研究的标准方法。RWS的优势在于可避免纳入人群数量、对照选择、随访时间方面的限制,拉近临床研究环境与临床医生的工作环境之间的距离,成为对临床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
鉴于此,虽然众多指南的制定和临床实践治疗方案的选择都参考RCT的结果,但RWS的进展较以往更加受到关注,不仅因为这些研究更贴近临床实践,也基于RWS可为对长期健康转归有预测价值的健康经济学模型提供数据,包括基线疾病情况、人口信息、疾病自然史和转归等。
“RCT-指南推荐-RWS-完善临床实践-提出新的临床问题-RCT”共同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完整循证医学证据链。RCT为指南推荐提供证据,RWS检验指南推荐的可实践性,进而使临床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逐步完善,最终优化治疗,回归临床实践,这是医学治疗方式从设想到真正成为临床医生深刻认知的完整过程,其中,RWS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
2011年,我们对高血压治疗又有了以上新的认识,更加坚信“降压达标是基础,早期预防更获益”这一原则。在这样的原则下,为高血压患者选择能够强效降压同时保护血管的降压药物,是预防其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重要措施。至于药物选择,一方面需要参考RCT结果和指南推荐,另一方面,RWS结果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希望在2012年,经过广大临床医生的不断努力,我国高血压治疗的临床实践水平能够不断提升。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