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3岁,因“反复胸痛1年余,加重1周”于2011年6月13日入院。吸烟20余年,每天40余支。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总胆固醇(TC)3.45 mmol/L,甘油三酯(TG)2.3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97 mmol/L,血肌酐97 μmol/L,血糖6.35 mmol/L,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716.8 pg/ml。2010年4月
在心脏病治疗中,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各有长短,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不断成熟和术者经验的不断累积,似乎介入治疗的禁区正在不断缩小,但在此背景下,“心脏团队”概念的提出,到呼吁建立内外科杂交手术室,从“心脏团队”概念的提出,到呼吁建立内外科杂交手术室再到2011年美国三大学会共同制定PCI与外科冠状动脉旁植术(CABG)指南提倡内外科联合,临床并未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而是倡导内外科合作,使患者获益最大化。这个新的理念如何转化为临床可操作的合作模式?《循环周刊》通过典型病例,邀请专家与您探讨复杂病变中心脏内、外科专家共同决策的话题。分三期刊登,敬请关注。
心梗合并室壁瘤,介入还是手术?
病例简介
患者男,53岁,因“反复胸痛1年余,加重1周”于2011年6月13日入院。吸烟20余年,每天40余支。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总胆固醇(TC)3.45 mmol/L,甘油三酯(TG)2.3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97 mmol/L,血肌酐97 μmol/L,血糖6.35 mmol/L,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716.8 pg/ml。
2010年4月
患者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性肺水肿”入院。
床旁检查:
提示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影像学显示心脏增大,双肺水肿,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心脏彩超检查:
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3 mm,收缩末期内径44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二尖瓣瓣口面积(MVA)0.5 cm2;二尖瓣反流,彩束面积8.4 cm2;三尖瓣反流,彩束面积11.8 cm2;估测肺动脉收缩压43 mmHg;提示符合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改变,重度二尖瓣、三尖瓣反流。
2010年4月
第一次手术:
冠脉造影结果(点击查看左室造影动态图:头位、尾位、蜘蛛位)显示心尖部有室壁瘤,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近段闭塞,回旋支(LCX)近段闭塞,右冠状动脉中段重度狭窄,可见右冠状动脉至LAD及LCX的侧支循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可见LAD血管细小伴内膜撕裂,未置入支架。在右冠状动脉内成功置入2枚支架。
2010年5月
患者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再次入院治疗。
第二次手术(点击查看左室造影动态图:LAD):
行逆向PCI,导丝进入假腔,结束手术。
2010年6月
经药物治疗和第一次PCI后,患者有所好转。
影像学检查:
显示心影增大,呈主动脉型心,符合冠心病表现;与4月相比,双肺渗出及左侧胸腔积液减少,基本吸收;心胸比值为0.64。
2010年6月
患者因“反复胸痛”再次入院。
超声检查:
显示双侧颈动脉有多发硬化斑块形成;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4 mm,收缩末期内径48 mm;
LVEF 47%;
左心房、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前壁及室间隔中段心尖段、下壁基底段心肌变薄,搏动减弱,心尖部心腔扩张,室壁变薄,局部向外下方膨出,呈矛盾运动,未见附壁血栓;二尖瓣反流,彩束面积2.2 cm2;提示符合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改变,心尖部小室壁瘤形成,轻度二尖瓣反流。
决策
患者接受了1年药物治疗,似乎不能改善心绞痛的反复发作,第二次介入治疗又失败,下一步考虑药物治疗、再次PCI还是外科手术?
(韩莹莹根据广东省人民医院廖洪涛教授学术报告病例整理)
内外科联合讨论:技术成功≠策略成功
内科专家:从室壁瘤手术指征和效果分析决策
病例分析
该患者最初入院时,因为右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病变,回旋支闭塞,前降支也存在弥漫性病变,可能首选外科治疗较好。
然而,患者已经接受了一些治疗,治疗之后分析该病例可以发现,该患者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诊断成立;梗死后心脏扩大,存在轻度心功能降低,超声显示心尖部有小室壁瘤形成;经过2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完全闭塞,肝肾功能好。
我们拟从室壁瘤角度分析该患者适合接受PCI 还是手术治疗。目前室壁瘤治疗尚无统一指南推荐,下一步临床需要考虑:心尖部是否有存活心肌,室壁瘤的大小,心功能是否受影响,是否有血栓形成,是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肝肾功能、血糖等)。
研究证据
STICH研究纳入1000 例有心绞痛、射血分数(EF)≤35%、前壁运动异常、外科建议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分别对其进行单纯CABG或CABG联合左心室重塑治疗,结果显示,2种方法并无显著差异,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和心功能均明显改善,且全因死亡率和住院率也无明显差别。
另一项发表于《临床杂志》[CLINICS 2010;65(10):947]的研究探讨了缺血性心肌病室壁瘤外科手术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研究纳入169例患者,平均EF为(22±5)%,其中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 Ⅳ级的患者占60%,95%的患者同时接受了血运重建治疗。术后3年结果显示,患者(75例)的平均EF提高至(45±7)%,预后得到改善。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存在严重心功能不全合并室壁瘤的患者,左心室重塑有益。
本例决策
目前,室壁瘤的手术造适应证包括合并心绞痛、引起严重心力衰竭、合并严重心律失常适合外科手术等;对于无症状的患者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
本例患者已经接受了PCI治疗,且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效果不错,已经开通,梗死后室壁瘤不大,无室壁瘤切除指征,心功能尚可,未合并明显室性心律失常,个人建议可以考虑再次PCI,如果PCI不成功的话,建议考虑CABG,因为患者毕竟还有心绞痛症状。患者未做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估计可能有存活心肌;如果回旋支有侧支循环,则还是建议首选CABG。(韩莹莹根据天津市胸科医院许静教授评论整理)
外科专家: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分析决策
因为该患者的室壁瘤不是很明显,从造影结果看心尖部无明显矛盾运动,但心肌收缩减弱,这种患者往往有存活心肌。对于此种有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差、室壁瘤不典型的患者,实际血运重建对改善症状非常有利。
此例患者若早期病情稳定,右冠状动脉的支架也不应该放置,放置后稍微等一段时间直接做手术基本可以解决全部问题,不再需要进行二次PCI;而且第二次PCI失败,提示此病变不太适合放置支架,或者说放支架风险较高,应该说该者非常适合接受外科手术。如果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以选择PCI将右冠状动脉开通让血流动力学稳定,使患者能够继但平稳以后,则不应再行PCI。(韩莹莹根据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许建屏教授评论整理)
后续治疗
该患者SYNTAX评分38分,EuroSCORE评分显示外科手术风险不大,所以第一次造影后医生即建议外科手术,但患者坚决拒绝,第二次也坚决不考虑外科治疗。
考虑第二次PCI所选侧支循环进入过于近段的LAD(图9),使导丝进入病变段故未能成功,右冠状动脉至LAD侧支丰富,仍有进入LAD远段的侧支供选择,临床决定再次尝试逆向PCI。(点击查看左室造影动态图:第三次侧支8-8、第三次侧支6-6、第三次16-16)
术中首先顺利找到合适侧支,逆向顺利进入左冠状动脉,微导管造影显示导管位于LAD真腔,进入LAD近中段时导丝一直在假腔中,逆向将微导管送过,希望将正向导丝送入逆向微导管内,结果失败。(点击查看左室造影动态图:第三次29-29)
之后,术者正向将LAD假腔部位扩张,使逆向导丝顺利通过并进入正向指引导管(点击查看左室造影动态图:第三次37-37),再送逆向微导管进入正向指引导管,然后将正向导丝通过逆向微导管的尖端送入其中,直至LAD远段,建立了正向轨道(点击查看左室造影动态图:第三次39-39、44-44),再将逆向微导管回撤,继而放置2枚支架,开通了LAD远段和中段,但未处理近端开口处。然后术者又将LCX慢性闭塞病变开通,放置2枚支架最后在左主干至LAD开口放置1枚支架,并与LCX进行对吻扩张。(点击查看左室造影动态图:第三次83-83、85-85)
PCI后随访4个月结果显示,患者可耐受重体力活动,无心力衰竭、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射血分数没有改善(为41%);但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变为54 mm,收缩末期直径为41 mm;室壁瘤仍然存在,造影显示并不很典型,但超声检查仍提示心尖部有小室壁瘤形成。
小结
现场有专家提出,最近卫生部对PCI支架置入提出要求,包括裸金属支架置入比例不低于支架总数的20%、置入支架超过3枚时要与外科医生共同决策、没有心外科时需要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医生共同决策。也有专家指出,即使患者坚持不接受手术,决策时也应按照程序请外科医生会诊;技术成功不代表策略成功,更重要的是为患者选择最正确、最适合、最安全、最有利的治疗方案,内外科联合决策非常重要。(韩莹莹整理)
(欢迎登录http://weibo.com/circulationweekly发表评论。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