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炎性肠病黏膜愈合的临床意义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 蒋青伟 朱峰 编译 来源:Curr Opin Gastroenterol 日期:2012-01-11
导读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如何判断其预后?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内镜或组织学显示疾病处于活动状态的IBD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活动的内镜下病变能否预测未来临床的复发?追求粘膜愈合(MH)是否会改变治疗策略?选择升阶梯还是降阶梯治疗策略?对持续内镜下活动的IBD,可否有数据支持和指导治疗药物的变化?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如何判断其预后?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内镜或组织学显示疾病处于活动状态的IBD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活动的内镜下病变能否预测未来临床的复发?追求黏膜愈合(MH)是否会改变治疗策略?选择升阶梯还是降阶梯治疗策略?对持续内镜下活动的IBD,可否有数据支持和指导治疗药物的变化?

  为了阐明MH作为标准用以预测今后IBD病情活动的意义,来自印第安纳大学和梅奥医学院的研究者Ann Flynn等回顾了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MH对于IBD的意义,相关内容发表于《胃肠病学现代观念》(Curr Opin Gastroenterol. 2011;27(4):342-345)。

  对于克罗恩病(CD),MH可预测今后内镜的活动度,但能否预测临床活动尚未确定。有研究发现,回结肠切除术后的CD患者,术后1年复查内镜,若存在黏膜糜烂、阿弗他溃疡、小结节或肠腔狭窄等证据,今后内镜和临床复发的可能性增大,且内镜下复发早于临床复发。但在其他CD患者尚无证据证实这种关系。在ACCENT I研究中,按计划给予英夫利昔单抗的患者组在第10周若达到MH,第54周仍有70%患者保持MH,而第10周未达MH的患者只有27.3%在第54周达到MH。该研究并未证实依据CDAI评估的临床复发与MH存在一致性。以前的研究也发现以CDAI为基础的临床评估与内镜下表现及其他非侵入性活动度评价指标(如超敏C反应蛋白、大便钙卫蛋白和乳铁蛋白)之间相关性差,这种差异可能源于CDAI作为评价指标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其他一些研究选择无激素维持的临床缓解作为研究终点,发现与MH有良好的相关性。最近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MH可降低患者手术和住院的发生率。这些研究支持对于内镜下持续活动的患者进行升级治疗。然而,已达MH的患者是否可以降阶梯治疗尚缺乏数据。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也有类似研究评价MH预测临床活动的意义。对著名的ACT 研究数据进行事后分析发现,MH与今后内镜下缓解、临床缓解之间存在明确关系。最近有研究发现MH也是预测UC长期预后(如是否需行结肠切除)的一项重要指标,不过尚需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证实。

  因此,作者认为评价MH是处理IBD患者的一项重要工具。治疗UC患者时,追求MH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但对于CD患者,能否应用这项指标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