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中,关于新药和新技术的研究层出不穷,为很多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在上一版,我们介绍了心血管领域相关治疗进展,讲述了抗凝药的“故事”,那么,在这一版,就让我们来看看,在2011年的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又谱出了怎样的“春天的故事”?
在过去一年中,关于新药和新技术的研究层出不穷,为很多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在上一版,我们介绍了心血管领域相关治疗进展,讲述了抗凝药的“故事”,那么,在这一版,就让我们来看看,在2011年的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又谱出了怎样的“春天的故事”?
基因疗法治疗帕金森病首获证实
过去,外科手术曾被用于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但在左旋多巴被广泛应用后,手术治疗就基本停止,直至1998年丘脑底核深部刺激术(DBS)的出现。今年4月,《柳叶刀神经病学》(Lancet Neurol)杂志发表的一项关于在双侧丘脑底核导入腺病毒相关载体携带的谷氨酸脱羧酶基因(AAV2-GAD)治疗PD的研究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尝试。
研究者将统一PD综合评分量表(UPDRS)≥25分的进展型且左旋多巴有效的PD患者(30~75岁)随机分入AAV2-GAD输注组(22例)或假手术(23例)组,在基线后6个月时,AAV2-GAD组和假手术组UPDRS评分分别下降8.1分和4.7分,运动能力分别提高23.1%和12.7%,与假手术组相比,AAV2-
GAD组的UPDRS评分较基线水平显著改善(P=0.04)。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最常见不良反应是头痛和恶心。
关于PD的治疗,尽管近年来提出了多种外科手术方法,但目前已完成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仅两项[壳核内注射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壳核内神经轶蛋白基因治疗],且结果并不像在开放标签研究中那样有效。
与既往研究相比,本研究优势明显。正如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哈钦森(Hutchinson)在述评中提到的,本研究招募了相当多的受试者,研究设计也非常精细。例如,导管位置安放不当的患者被排除,而在壳核内注射GDNF研究中,导管位置不当的治疗组患者数据仍被用于分析。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关于基因治疗,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本研究而言,治疗效果将持续多久、病毒载体导入脑组织后是否有远期不良反应及其是否比DBS更具优势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硬脊膜外神经电刺激让截瘫患者重新站起
关于脊髓损伤(SCI)后的治疗与康复,近年来在动物试验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但对于人类SCI,目前仍缺乏有效措施,且运动功能康复仅见于保留腿部随意运动功能的患者,对于完全丧失运动功能的截瘫患者,则尚无任何措施可促进其功能恢复。
5月20日,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脊髓研究中心在《柳叶刀》(Lancet)杂志上报告了1例完全丧失运动功能的23岁截瘫患者,通过硬脊膜外电刺激配合康复训练,恢复了部分站立和行走功能。
该患者3年前因外伤导致C7~T1半脱位,完全丧失随意运动功能,仅保留T1平面以下部分感觉功能。在进行了170个疗程(持续超过26个月)运动训练而无康复迹象后,研究者于患者腰骶部(L1~S1)硬脊膜置入一组16个电极阵列,以提供慢性电刺激,并进行了29次相关试验,以找到适宜的站立及行走的刺激参数。治疗数周后,在硬膜外电刺激下,患者可实现完全承重站立。在置入电极7个月后,患者在存在硬膜外刺激时,可进行部分腿部运动。
本研究为首个在人体进行的电刺激试验。瑞士苏黎世大学库尔蒂纳(Courtine)等评论说,人们一直认为,SCI后功能康复需要损伤层面下已被切断的神经纤维的再生。而本研究则提示,在SCI后,对尚有功能的神经纤维进行功能重组或许是可更早开始且更可行的干预措施。
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外科洪毅教授指出,该治疗的核心技术是以神经电刺激为基础的手术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即通过在体内置入微小设备,在电或化学基础上改变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递,以兴奋、抑制或调节神经元或神经网络的活动,从而产生治疗作用。这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合作的产物,为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新选择,具有广阔前景。
鼻喷胰岛素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近20年来,一系列研究显示,胰岛素受体在脑内广泛分布,经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及由海马、额叶前皮质自身分泌的少量胰岛素,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了重要的生理功能;增强中枢胰岛素作用可明显提高动物和人的记忆功能。9月12日,美国学者苏珊(Suzanne)等发表于《神经病学文献》(Arch Neurol)的研究证实了这点。
研究者将104例患者[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64例,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40例]随机分入安慰剂组(30例)、胰岛素20 IU喷鼻组(36例)和胰岛素40 IU喷鼻组(38例),持续4个月。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胰岛素20 IU喷鼻可改善延迟记忆(P<0.05),两种剂量胰岛素喷鼻均可使患者维持较好的照料者相关活动能力(P<0.01)。在AD患者中,两种剂量胰岛素喷鼻可使较年轻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成年患者的功能性活动能力均维持较好(P<0.05)。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在胰岛素治疗前后,患者脑脊液的生物标志物未发生改变,但探索性分析显示,患者记忆及活动能力的改善与β淀粉样肽(Aβ)42的水平及tau蛋白/ Aβ42比值的改变有关。安慰剂对照组患者的大脑颞顶叶、额叶、楔前叶以及楔叶区域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摄取减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王刚等评论说,尽管采用胰岛素鼻腔内给药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早在2006 年就已出现,但此前的研究无论样本数还是检测指标都无法与本研究相比,且其研究设计及结果可信度和对机制的探讨都优于以往类似研究。
近5年来,包括胰岛素增敏剂、γ-分泌酶调节剂在内的一大批在动物试验甚至临床Ⅰ期试验中备受看好的药物,在随后的Ⅱ、Ⅲ期临床试验中纷纷折戟沉沙,本研究无疑又重新燃起了全世界研究者的热情和期望。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