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学者12月14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TAVI)且无房颤病史的患者中,约三分之一术后出现新发房颤(NOAF,持续时间超过30秒的任意房颤发作),左心房较大或经心尖途径与NOAF发生率较高相关,且NOAF与卒中/全身栓塞发生率升高相关。
加拿大学者12月14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 Am Coll Cardiol)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TAVI)且无房颤病史的患者中,约三分之一术后出现新发房颤(NOAF,持续时间超过30秒的任意房颤发作),左心房较大或经心尖途径与NOAF发生率较高相关,且NOAF与卒中/全身栓塞发生率升高相关。
该研究连续纳入138例患者,对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至出院。结果显示,在术后中位48小时内,共44例患者出现NOAF(图1),其中约三分之一持续时间不足1小时(图2)。在众多因素中,仅左心房大小[左心房指数每增加1 mm/m2,NOAF发生OR为1.21]及经心尖途径(OR 4.08)为NOAF发生的预测因子。随访30天及累积结果显示,与无NOAF组相比,NOAF组患者卒中或卒中/全身栓塞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图3)。
■同期评述
探究发病机制,思索临床启示
房颤发生或与全身炎症状态相关
研究显示36%的患者在TAVI术中发生房颤,27%在术后48小时内发生房颤,这不同于外科手术(仅不及10%的房颤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术后48小时发生率最高,随后降低)。上述差异恰与术后C反应蛋白变化非常相近,提示房颤发生可能与全身炎症状态有关。
持续心电图监测值得肯定
在该研究中,约三分之一患者房颤持续时间不足1小时,如果未在患者住院期间持续使用心电图监测,一些房颤可能会被忽略,这也是该研究的可贵之处。
经心尖途径房颤率高与组织磨损及局部炎症相关
该研究得出经心尖途径是TAVI术后NOAF发生的预测因子,这可能与经心尖操作引起心肌组织磨损,以及心包被打开及愈合时所产生的局部炎症有关。然而,述评者指出,该研究中72%的病例为经心尖途径TAVI,而实际大多数医院会将经股动脉作为首选途径,且瓣膜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也不能将该数据推广至所有TAVI手术。
研究提示临床探寻最适抗栓策略
研究得出TAVI术后NOAF组卒中/全身栓塞发生率升高,即使两者相关性可能尚须更大样本量研究验证,但也使我们思考TAVI术后最适抗栓策略的问题。目前标准抗栓治疗是3~6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但也是基于经验而非循证证据。该研究提示我们可能需要给术后发生房颤的患者再加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而对于未发生房颤的三分之二患者,维生素K拮抗剂联合抗血小板药物的策略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研究者说
临床意义:探索个体化用药
在该研究25例发生持续12小时以内短期房颤的患者中,仅15例立即接受了抗凝治疗,后续均未发生卒中,而另外10例未及时用药者中有4人发生栓塞事件。
这提示我们,临床遇到短期房颤患者,至少应对其风险进行评估,如果CHADS2评分较高,强烈建议给予华法林;但同时也应注意,对于非常高危的患者联用华法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也会升高出血风险,一些病例可能需要停用1种或2种抗血小板药物,例如患者有冠脉疾病,可能选择停用氯吡格雷,而没有冠脉疾病可能选择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