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北京友谊医院重点医疗特色和学科方向之一。目前,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基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感染内科(脓毒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感染内科和儿科是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植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和“中西医结合基础”于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同时,北京友谊医院还是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的挂靠单位,我国著名的内科专家王宝恩教授为中西医结合学系首位主任。
|
||
![]() |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创的一门医学学科,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方针。它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制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它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北京友谊医院
的前身北京苏联红十字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创建的第一所大型医院。当时全国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各地最优秀的医疗骨干都聚集在这里。从那时起,医院的专家就开始对一些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中西医结合从此成为医院的悠久传统。转眼60年过去,苏联红十字医院几经更名,最终由周恩来总理定名为北京友谊医院。王宝恩、张淑文、李贵等一代代的专家在这里为中西医结合踏出了一条曲折而又逐渐宽广的道路。这些专家在对慢性肝炎和肝纤维化、重症感染、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评价体系,明确了一些中药方剂的临床疗效,开发了一批新的中药合剂,为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病痛、节省社会医疗开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奠定了学科的基础。
随着学科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北京友谊医院重点医疗特色和学科方向之一。目前,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基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感染内科(脓毒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感染内科和儿科是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植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和“中西医结合基础”于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同时,北京友谊医院还是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的挂靠单位,我国著名的内科专家王宝恩教授为中西医结合学系首位主任。
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北京友谊医院做出了突出的研究。在急性感染并发多脏器衰竭的研究方面,王宝恩教授和张淑文教授率先提出了多脏衰的动态诊断标准和四个中医证型,创建了中药方剂;提高了感染多脏衰疗效,使多脏衰的病死率由1985年的42.9%下降到近两年的28.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中西医结合逆转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研究方面,王宝恩教授通过治疗前后肝穿病理证明了早期肝硬化通过中药治疗可实现逆转,逆转率达到75%。王宝恩教授还阐明了中药抑制纤维化的机理,并研制出了复方861制剂。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临床疾病的研究方面,儿科专家李贵教授提出了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和评价体系,进行了耐药小儿支原体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根据临床实践探索出的中药小方剂,迄今仍应用不衰。
在中西医结合基础实验研究方面北京友谊医院也有深厚的基础。“细胞生物学中西医结合实验室”和“病原微生物中西医结合实验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高级——三级实验室,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08台,仪器设备总价值1128万元。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项目总经费695万元,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
北京友谊医院非常重视中西医结合研究人才的培养。近5年培养硕士研究生35人、博士研究生15人,出版教材11部,硕士生发表论文40篇,博士生发表论文18篇。1997年起,医院开始承担中医师承工作,共承担了三批师承任务,13名年轻医生为继承人,建立了个性化档案。 医院还积极参与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先后建立“王宝恩名老中医工作室”、“宗修英名老中医工作室”和“李贵名老中医工作室”。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北京友谊医院已经初步具备医疗、科研和教学的发展体系。
2010年10月17日,北京友谊医院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中西医结合国际研讨会。美国整合医学领军人物安德鲁威尔医生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杰弗里M •德拉教授来院访问交流,都对友谊医院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卫生局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指导支持下,在多年传承的基础上,北京友谊医院成立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的宗旨是采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和基础医学研究手段,创新具有首都特色、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探索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新模式,开展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提升中西医结合学科的临床科研和医疗水平,为推动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