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颖教授率领的课题组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经多年合作,终于发现了抗结核一线药物吡嗪酰胺的全新作用靶点及其治病机制。该成果对阐明结核菌持续感染的机制、发明新的治疗策略、提高耐多药结核病治愈率意义重大。研究论文发表于《科学》[Science 2011,333(6049):163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颖教授率领的课题组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人员经多年合作,终于发现了抗结核一线药物吡嗪酰胺的全新作用靶点及其治病机制。该成果对阐明结核菌持续感染的机制、发明新的治疗策略、提高耐多药结核病治愈率意义重大。研究论文发表于《科学》[Science 2011,333(6049):1630]。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吡嗪酰胺就是用于结核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其杀菌作用最强,尤其对处于酸性环境中缓慢生长的吞噬细胞内的结核杆菌来说,是目前最佳杀菌药物。它在缩短肺结核化疗时间中有独特的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却一直是“难解之谜”。
经长期研究,张颖教授等终于发现了吡嗪酰胺的工作机制,即吡嗪酰胺进入患者体内后,通常会自动转化为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吡嗪酸,它可以绑定人体内对结核杆菌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核糖体蛋白S1,并把核糖体蛋白S1作为标靶,不让其“使坏”。研究还发现,核糖体蛋白S1参与了蛋白质的翻译过程,这是一种反式翻译过程,它对细菌在饥饿、酸性pH值和缺氧等应激状态下,处理体内受损信使核糖核酸上停止运作的核糖体至关重要。张颖认为,吡嗪酰胺能够抑制这一反式翻译过程,阻止核糖体蛋白S1的负面作用,进而阻止结核杆菌产生维系其生存的其他蛋白。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吡嗪酰胺可以将通常持续9~12个月的抗结核病疗程缩短数个月。
基于吡嗪酰胺是抗结核病疗法中唯一无法替换的药物,它能杀灭其他药物无法消灭的持久性细菌,目前抗结核病的所有候选药物都通过与吡嗪酰胺联合使用才能获得最佳疗效。因而该项研究为进一步筛选抗结核病候选药物、开发出更快治疗结核病的方法提供了重要途径。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