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

北京协和的大家“小”事

作者:田晓青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10-11
导读

         北京协和医院建院90年,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医学“大家”。张孝骞、林巧稚、黄家驷、曾宪九、胡正详等等熠熠生辉的名字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打磨而暗淡。医学界的后辈们在景仰这些大家的同时,也想探寻他们“成家”的奥秘。在此,我们通过摘录几位医学大家的小故事,展示他们在治学、行医、为师、做人等方面树立的典范,希望读者心灵被撞击的同时,也有所启迪。

关键字:  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建院90年,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医学“大家”。张孝骞、林巧稚、黄家驷、曾宪九、胡正详等等熠熠生辉的名字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打磨而暗淡。医学界的后辈们在景仰这些大家的同时,也想探寻他们“成家”的奥秘。在此,我们通过摘录几位医学大家的小故事,展示他们在治学、行医、为师、做人等方面树立的典范,希望读者心灵被撞击的同时,也有所启迪。

  张孝骞: 我是一名医生

  张孝骞是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我国西医学的先驱,而他自己说得更多的是,“我是一个医生”。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协和医院来了一位女病人,症状奇特,一患感冒就休克。就诊于其他医院因肝功能不正常,被认为患了肝炎。来到协和后,张孝骞为她作了检查,怀疑过去的诊断,却一时下不了决心。

  张孝骞反复端详这位病人,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于是问:“你过去来协和看过病吗 ?”“来过。”病人回答说,“不过,那是30年以前的事了。” “当时是来看什么病呢 ?”张孝骞一边回忆着,一边又问。“因为难产,请协和的医生到家里诊治过。”病人回答。

  张孝骞记起来了。那是抗战之前,这个病人是因难产而接受治疗的。那时,因失血过多自己还为她输过血呢!下班以后,他怀着侥幸心理,在家翻箱倒柜地寻找起来。因为多年来他形成了一个习惯,门诊或查房时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子,把一些临床病例扼要地记在上面。

  一大堆纸质变了色的小本子全都摆到了面前,他一本一本地仔细翻阅着,一直到深夜,仍没有找到这个病人的记录。他终于想起来了——那次难产曾经有过大出血,这会引起脑垂体坏死,导致脑垂体机能减退,因此造成了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不足和应激反应的缺陷,在受到紧急感染时,就可能发生休克。病人的阳性血清浊度试验,正是甲状腺机能减退、血脂质增加的结果。

  第2天,一个新的诊断写进了病人的病历:席汉综合征。于是,病人服用了甲状腺素片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作替代治疗,病情很快好转。

  冯应琨:身教重于言传

  冯应琨是我国著名临床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和脑电图学的专家,我国临床癫痫及脑电图学的奠基人。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当天,41岁的冯应琨从美国辗转回国。

  冯应琨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思维活跃。在一堂神经病学课上,一位教授在黑板写出“癫痫”两字,问同学们是否见过癫痫大发作?学生们都答没有。突然间,这位教授倒在地上,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吓得同学们都站了起来。教授也站起来拍打着衣服说:“记住,这就是癫痫发作!”。学生们记住了癫痫病,更记住了老师——冯应琨教授。

  文革时期,冯应琨被关进了牛棚,写检查,被揪斗,受了很多苦。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一天,神经科主治医师刘秀琴正在写病历,忽然发现冯应琨从门缝里对她偷偷招手。冯应琨交给她50个癫痫病人的名单、病历号和简单情况。他说想写一篇论文,需要刘秀琴帮他查些资料。在那种环境下,他依然不忘科研工作、潜心学术研究。

  胡正详:毕生奉献于中国病理学

  胡正详教授,我国知名的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1921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受聘到前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几十年中,他收集了千余件有价值的病理标本和数千幅极为珍贵的标本照片,分别编号存档,并以所编讲义为基础,和秦光煜、刘永教授把这些资料和照片加以整理,于1951年出版了全部用我国资料编写而成的《病理学》。

  胡正详检查标本非常注意结合临床病史和化验室的结果,从不孤立地作出病理诊断。他从不忽视对标本的肉眼观察,往往先根据大体标本做出预诊,再根据切片的显微镜检查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他检查切片总是先浏览病变的全貌,再观察组织和细胞的细微改变。由于他观察仔细,推理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误诊率很低,在国内医务界享有很高的威信。

  在教学中,他是严师慈父。他要求学员用肉眼和显微镜仔细观察每一个病理标本,分析并探讨病变的性质和诊断,找出其主要的和次要的病因以及使人致死的原因。胡正详教授的长子,《中国医学论坛报》前总编胡启民回忆,小时候父亲经常在周末请学生到家里来。每当有学生来的时候,母亲就要为他们准备点心。父亲请学生来家里,一方面要给他们改善生活,更重要的是回答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学生不提问题,父亲就问学生问题。父亲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他不仅教学生学问,也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刘士豪: 不放过一团米饭

 

  刘士豪是我国杰出的内分泌学家、临床学家和生物化学家。他192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他在学术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对钙磷代谢的研究。刘士豪和朱宪彝共同研究,提出“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命名,他们以双氢速变固醇治疗该病的论文1942年4月发表于《科学》(Science),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在试验中,刘士豪非常严谨,他要求实习医生与病人食用同样的营养膳食,然后比较两者粪尿中排出的钙磷量。有位患者用餐时掉了一小团米饭,他捡起称量后叮嘱配膳科补足。他以大量严谨精确的数据,在国际上首次证明骨软化症的病因和代谢失衡的机制,首次提出维生素D的最低治疗剂量,仅为美国麻省总医院的五分之一。他撰写的《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是中国最早对基础科学理论与临床医学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和精辟阐述的经典之作。其在国内开展钙磷代谢的研究,树立了中国转化医学的典范。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