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EGC)和胃上皮内瘤变(GIN)在普通内镜下的表现缺乏特异性,且以浅表性病变最为常见,也最难以与胃黏膜局灶性炎症、肠化生等非癌病变鉴别。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内镜下形似良性病变,也仍须进行多点活检,以减少漏诊或误诊。这不仅增加了病理医师工作量,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增加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活检取材也可能引起局部黏膜纤维化,为后续内镜治疗带来困难。
CLE可准确区分胃癌组织与正常黏膜组织
早期胃癌(EGC)和胃上皮内瘤变(GIN)在普通内镜下的表现缺乏特异性,且以浅表性病变最为常见,也最难以与胃黏膜局灶性炎症、肠化生等非癌病变鉴别。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内镜下形似良性病变,也仍须进行多点活检,以减少漏诊或误诊。这不仅增加了病理医师工作量,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增加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活检取材也可能引起局部黏膜纤维化,为后续内镜治疗带来困难。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技术(CLE)是共聚焦显微镜与传统内镜的有机结合,它的出现使我们在不借助传统活检的情况下,将消化道黏膜的实时组织病理学观察变为可能。日本的研究表明CLE可准确地区分胃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我们的前期工作也表明其可准确区分肠上皮化生与正常黏膜组织。
CLE鉴别不同类别胃黏膜浅表病变的“齐鲁标准”
临床中内镜检查遇到的所谓“正常”胃黏膜往往并非正常黏膜,常伴有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变。CLE鉴别不同种类非正常黏膜病变的作用仍不得而知。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区分炎症反应性病变与低级别GIN、高级别GIN与高分化癌存在困难,不同观察者间的重复性也较差,而且不同病变的临床处理原则也不同。
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胃黏膜疾病的CLE下的新的分类,即将病变分为癌性病变和非癌性病变两类。前者包括CLE诊断确定的癌、可疑癌及高级别GIN;后者包括正常组织、炎症、增生、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GIN。该分类也与胃黏膜病变的临床处理密切相关。
研究证实CLE下胃黏膜浅表病变分类方法可行
我们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对上述CLE下胃黏膜病变二分类标准进行探讨。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非实时诊断研究。共纳入182例已知或可疑有胃黏膜浅表癌变的高危患者,采集病变处CLE图像,以靶向活检病理为金标准,通过复习CLE图像,由3名高级内镜医师对该诊断标准进行检验和修订,为第二阶段前瞻性研究提供更为实用的CLE标准。
第二阶段共纳入1786例有消化不良症状及需要随访的患者,对于可疑病变,先在白光内镜模式下观察,作出经验诊断,然后开启CLE模式观察,应用修正后的二分类CLE标准作出最终诊断,比较普通白光内镜和CLE内镜的差异。
在第一阶段,CLE分辨炎症、肠上皮化生、GIN和EGC的敏感性为88.1%,特异性为98.6%。如采用CLE下二分类标准(即癌性病变和非癌性病变),敏感性和特异性增至90.2%和98.5%,观察者间和观察者自身的一致性也较好(κ值分别为0.827和0.783)。
在第二阶段的实时诊断中,共检出55例癌性病变,应用CLE下二分类标准诊断胃浅表癌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9%和99.3%,准确率为98.8%,显著优于白光内镜(上述各值分别为72.2%、95.1%和94.1%,P<0.05)。
CLE可准确鉴别不同类型的胃黏膜浅表病变,与普通白光内镜相比,CLE可检出更多EGC和GIN,适合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的监测和随访。该研究已发表于《消化道》(Gut 2011,60:299)杂志。
相关链接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来源于实验室常用的共聚焦显微镜,是将实验室使用的共聚焦显微镜原理运用到内镜技术中。具体方法是在内镜头端整合一个共聚焦激光探头,该探头发射蓝色激光,激发荧光物质,共焦光学组件又能够在精确定位的水平位置全部探测到荧光信号,由此生成高分辨率的显微图像。
CLE可使内镜检查与在体组织学检查同步, 标志着内镜检查从表层走向深层,从形态学到机能组织学的质的飞跃。
CLE在食管疾病研究中应用最早、最多的是巴雷特食管。目前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应用较多。在诊断早期食管癌方面,CLE不仅可帮助内镜医师判断病变范围,还可判断病变深度。此外,CLE在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早期胃癌、早期结肠癌及溃疡性结肠炎等方面都具有应用价值。
图3是目前临床应用的分别由法国生产的迷你探头式(A)和日本生产内嵌式(B)两种不同类型的CLE。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