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胰腺囊性肿瘤的发现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医生对胰腺囊性肿瘤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有关;如何通过临床及现有的影像学数据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特别是较为准确地判断其良恶性,缺乏明晰的标准;笔者认为在诊断方面除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外,PET-CT对部分可手术或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可提供决策依据;超声内镜检查不但可以提供更为准确地定位,而且为术中超声定位提供了重要线索。在治疗上尤其是在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方面,存在着较大分歧与争议;胰腺毗邻复杂、位置深在、手术难度大,对已诊断的胰腺囊性肿瘤采取
近年来胰腺囊性肿瘤的发现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医生对胰腺囊性肿瘤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有关;如何通过临床及现有的影像学数据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特别是较为准确地判断其良恶性,缺乏明晰的标准;笔者认为在诊断方面除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外,PET-CT对部分可手术或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可提供决策依据;超声内镜检查不但可以提供更为准确地定位,而且为术中超声定位提供了重要线索。在治疗上尤其是在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方面,存在着较大分歧与争议;胰腺毗邻复杂、位置深在、手术难度大,对已诊断的胰腺囊性肿瘤采取何种手术方式,仍然有待进一步实践与探索。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认为胰腺囊性肿瘤的手术方法选择总的原则是彻底切除肿瘤、尽量保护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目前大型医疗中心的胰腺围手术死亡率已低于5%,手术安全性得到明显提高。鉴于胰腺囊性肿瘤手术切除后有较好的预后,笔者认为对难以明确肿瘤性质者应积极手术探查。在确定治疗方案时应该考虑到患者年龄、胰腺手术风险、肿瘤的性质和部位等因素,选择适合每一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胰腺肿瘤摘除术适用于肿瘤位于胰腺表面、与主胰管有一定距离而且不要求切缘距离的患者。但关键是避免损伤主胰管,以免术后发生胰瘘,若发现损伤主胰管则应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如改行胰腺节段切除术等,并妥善放置引流;有学者对直径大于3cm的肿瘤不推荐行摘除术,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术中探查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具体手术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患者的创伤。根据囊性肿瘤具体发生部位,还可以选择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中段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有条件的单位针对胰头钩突部肿瘤还可以开展保留幽门或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应尽可能保留脾脏,当保脾有困难时也可将脾脏一并切除;但对于胰体尾的浸润性黏液性囊腺瘤和实性假乳头状瘤,为保证手术的彻底性,笔者认为应同时切除脾脏。日益成熟的腹腔镜技术为胰腺囊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经腹腔镜能完成大多数胰腺表面的肿瘤摘除术、以及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良性肿瘤切除。尽管部分病例可能需要中转开腹,但也会随着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而改善。
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与Whipple手术相比,尽管胰头囊性肿瘤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或局部切除术后的胃瘫和胰瘘的发生率稍高,但根据我们的经验只要预先做好相关的应对措施如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以及在创面或吻合口附近安放引流等,患者就能平稳度过胃瘫和胰瘘这两道难关,而这些患者的长远生活质量会更高。因此,建议对于胰腺囊性肿瘤在保证根治效果的前提下,应遵循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的原则即以病人的生存为目标,以术后的生活质量为前提,而不是追求手术台上“理想和完美的手术操作”,尽量保留器官,减少手术创伤。
胃瘫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保守治疗,由于患者较长时间不能进食,营养支持尤为重要。我们认为除了常用的胃肠外营养外,经空肠造瘘管或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是一简便、实用及安全的方法。另外,拔胃管的时间也非常重要,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引流直至症状缓解并经夹管证实后再拔管。
总之,我们主张在胰腺囊性肿瘤的治疗上应明确及时手术探查是防止肿瘤癌变的重要手段;具体的手术方式选择应该实行个体化,并遵循微创伤原则,减少手术创伤,尽量保留器官;同时保留器官手术更应重视术后胃瘫、胰瘘等并发症的合理处置。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