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由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健康报社主办,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承办的2011东方国际肝胆外科论坛在上海举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樊嘉教授作了精彩报告,其内容摘要如下:
樊嘉教授
8月27日,由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健康报社主办,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承办的2011东方国际肝胆外科论坛在上海举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樊嘉教授作了精彩报告,其内容摘要如下:
肝细胞癌是常见、高发、恶性度高的肿瘤之一,在我国是第二位的肿瘤死亡原因。尽管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为代表的新型组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肝癌基础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发现了许多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分子机制和关键分子,但肝癌的总体预后仍然很差,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这说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严重脱节,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没有转变为临床可用的诊疗方法。如何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药物研发之间的巨大鸿沟,将后基因组学时代的海量分子生物学医学信息转化为临床可用的技术方法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是进一步提高肝癌治疗效果的关键。转化医学就是为适应这一从基础到临床的实际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医学研究模式。
转化医学的核心是将生物医学基础领域的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能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同时把临床医疗的实际问题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研究并进一步开展新的临床研究,即“从实验室到病房(Bench to Bedside)”和“从病房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的双向研究过程(简称B2B),是一个基础和临床研究相互促进、循环向上、不断提高的研究过程。肝癌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主要从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率、对肝癌进行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对肝癌转移潜能进行早期预测、寻找有效干预靶点和药物等几方面入手:1. 肝癌早期诊断标记物的验证和应用。寻找新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更高的肝癌诊断标记物,对肝癌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和AFP阴性肝癌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利用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学技术成功筛选出一些在肝癌中特异性高表达、可能成为新的肝癌诊断标记的潜在指标。但这些大多为小样本、单中心、局限人群的检测结果,尚有待大样本、多中心、广泛人群的验证,需要基础、临床、流行病、试剂生产厂商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才能将这些基础医学研究结果尽快转化为临床可用的诊断指标,进一步提高肝癌特别是早期肝癌的诊断准确率。2.肝癌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肿瘤的遗传异质性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提示我们需从分子水平对肝癌进行更精确的分子分型,根据不同的分子亚型采用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不同肝癌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包括剂量等),既进一步提高了肝癌的治疗效果,又减小了毒副作用。3.肝癌转移的早期预测。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表型,是影响恶性肿瘤预后的首要因素,许多研究发现肿瘤原发病灶具有与其转移病灶相同的基因表型,而这些病人肿瘤转移率高、预后差,提示促使肿瘤发生转移的基因改变可能大部分在原发肿瘤阶段就已经发生,高转移倾向的肿瘤与低转移倾向的肿瘤具有完全不同的基因表达谱。为在原发肿瘤阶段及早对肿瘤转移潜能进行预测、诊断和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利用肝癌或癌周肝组织(微环境)的表达谱均建立了能较准确早期预测肝癌转移倾向的分子标签。当然,这些研究大多为小样本、局限人群的初步检测结果,尚有待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4. 肝癌有效干预靶点和药物。近年多靶点干预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已在肝癌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成为肝癌治疗临床转化的代表。但是,目前的分子靶向治疗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靶点的特异性有限,临床应用还有较大毒副作用;单一靶点/药物治疗很难达到完全抑制肝癌的目的。尚有待从重要的基础研究结果中发掘出特异性更高的分子靶点和药物,并将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这样才能使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疗效进一步提高。
转化医学给目前遇到困境的癌症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癌症医学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能坚持自主创新之路,必将在肝癌转化医学中获得成功。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专题报道:http://zt.cmt.com.cn/zt/EIFHS2011/index.html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