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

皮肤黏膜广泛出血、贫血、一过性黄疸(上)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科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 武楠 于浩 马慧 王豪 魏来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9-01
导读

         患者女性,49岁,13年前因“急性肾炎”输血浆治疗。7年半前查体时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HCV RNA定量阳性,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接受重组人干扰素(IFN)α-1b(3 MU)隔日1次皮下注射,同时联合利巴韦林(RBV)口服,共治疗48周。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ITP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符合Evans综合征的诊断。

  1. 病史简介

  Hb降低

  IFN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

  PLT减少

  皮肤出血点

  188体育平台论坛 颊黏膜血泡

  慢性丙型肝炎复发

  病史

  患者女性,49岁,13年前因“急性肾炎”输血浆治疗。7年半前查体时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HCV RNA定量阳性,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接受重组人干扰素(IFN)α-1b(3 MU)隔日1次皮下注射,同时联合利巴韦林(RBV)口服,共治疗48周。抗病毒治疗12周后,复查HCV RNA定量,转为阴性。随后,在治疗期间多次复查HCV RNA定量,均阴性。6年半前,患者停止抗病毒治疗,以后未接受检查。

  10个月前的检查显示,ALT为304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238 U/L,在我科查HCV RNA定量为1.388×105 copies/ml。考虑丙型肝炎复发。

  患者9个月前开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180 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和RBV(900 mg/d,口服)的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前查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WBC)为4.78×109/L,血红蛋白(Hb)为129 g/L,血小板(PLT)为132×109/L;凝血酶原活动度为99%。

  抗病毒治疗4周后,复查HCV RNA定量,低于5×102 copies/ml。5个半月前(即抗病毒治疗14~15周),患者Hb逐渐下降,最低降至70.2 g/L。将RBV减量后,Hb无上升。于抗病毒治疗16周停用RBV,Hb上升至80~90 g/L,未再加用RBV。期间出现PLT下降,最低降至43×109/L,查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阴性,于抗病毒治疗17周,将Peg-IFNα-2a减量至135 μg,之后PLT在(70~80)×109/L间波动。

  入院4个月前,患者的腹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示“肝硬化、脾大”,诊断为“肝硬化(代偿期)、门脉高压、脾大、脾功能亢进”。入院2周前(即抗病毒治疗37周)复查血常规,WBC为2.47×109/L,RBC为2.69×1012/L,Hb为86 g/L,PLT为67×109/L。

  入院后给予Peg-IFNα-2a 135 μg皮下注射1次/周。患者于入院1周后(即抗病毒治疗第40周)出现188体育平台论坛 内颊黏膜血泡,直径约1.5 cm×2.5 cm,伴全身皮肤散在淤点,当时无呕血黑便。查血常规,WBC为2.74×109/L,Hb为105 g/L,PLT为3.4×109/L,无口干、眼干,不伴关节肿痛,无皮肤瘙痒,无腰痛,无发热。

  既往史

  40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局部皮肤色素脱失,诊断为“白癜风”,未予特殊治疗。13年前曾患“急性肾炎”,治疗后痊愈,治疗期间曾有输血史。无高血压、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冠心病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

  患者体温为36.6℃,脉搏为70次/分,呼吸为18次/分,血压为105/60 mmHg。

  患者神志清楚,轻度贫血貌,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全身皮肤无黄染,可见散在出血点,直径约1.0~2.0 mm,呈红色或暗红色,颈部及双下肢较为明显,皮肤穿刺部位可见瘀斑,直径约4.0~5.0 cm。双下肢、双手有皮肤色素脱失。巩膜无黄染,睑结膜略苍白,188体育平台论坛 内可见左侧颊黏膜血泡,大小约为1.5 cm×2.5 cm。

  心肺查体大致正常。腹部平坦,未见腹部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叩击痛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2. 病情初步分析

  抗病毒治疗引起?

  血液系统肿瘤?

       免疫性疾病?

  脾大、脾功能亢进?      

  该患者为中年女性,既往无血液病病史,已经在我科明确诊断为“肝硬化(代偿期)、慢性丙型肝炎”,9个月前开始接受Peg-IFNα-2a+RBV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4周后HCV RNA转阴。抗病毒治疗期间因Hb、PLT下降,停用RBV,并将Peg-IFNα-2a减量至135 μg,Hb在80~90 g/L间波动,PLT在(70~80)×109/L间波动。

  抗病毒治疗第40周,患者突然出现自发出血倾向,血常规提示PLT极度低下,伴轻度贫血、WBC低于正常,考虑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脾大、脾功能亢进

  患者13年前有输血液制品史,7年半前发现抗-HCV阳性,HCV RNA定量阳性,伴反复ALT升高,“慢性丙型肝炎”诊断成立。此次入院4个月前腹部MRI提示“肝硬化、脾大”,考虑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的WBC和PLT减少,除与药物因素有关外,与脾大、脾功能亢进也有一定关系。但患者此次入院后突发的PLT极度低下及出血倾向难以用脾功能亢进解释。

  IFN相关血小板减少

  PLT减少是IFN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通常程度较轻,并且停药后PLT可逐渐恢复。

  本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前PLT在正常范围内,接受抗病毒治疗16周时,PLT逐渐降至43×109/L,IFN减量后PLT有所上升,波动于70~80×109/L,提示抗病毒治疗初期的PLT下降与IFN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有关。但抗病毒治疗40周时,IFN用量较前无变化,患者突发PLT极度低下,也难以用此原因解释。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ITP也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因PLT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PLT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PLT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及出现PLT自身抗体等为特征。

  已有文献报告在应用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过程中诱发ITP。另外,ITP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即Evans综合征)可同时出现PLT减少及溶血性贫血。

  本例患者在接受Peg-IFNα治疗中突发广泛皮肤黏膜出血,PLT迅速减少,高度怀疑本病的可能,应进一步进行骨髓形态学检查、抗人球蛋白综合试验及血小板抗体等检查来协助诊断。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该病的5个特征性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热、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症状、肾功能衰竭,与血小板过度聚集在全身微血管内形成血小板血栓有关。本例患者存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轻度贫血,但患者无发热及神经系统症状,无肾功能衰竭,不支持TTP,仍需要进一步观察体温变化及神经系统症状,监测肾功能。

  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HAAA)

  HAAA通常指发生在急性肝炎后的重症再障,多发生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恢复期,会出现贫血、出血倾向、合并感染、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等表现。少数HAAA发生在慢性肝炎基础上,病情一般较轻。本例患者突发PLT极度低下,伴贫血及WBC低于正常,应做骨髓形态学检查协助鉴别HAAA。

  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

  如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等均可有贫血、PLT减低、出血倾向等表现,骨髓形态学检查、淋巴结活检等有疾病相应特异性表现,可协助鉴别诊断。

  3. 进一步检查

  补体C3↓

  IgG↑

  骨髓像增生性贫血,巨核细胞成熟障碍,PLT减少

  补体C4↓

  尿常规 蛋白阴性,隐血10个/μl,高倍镜下RBC和WBC均为0。

  生化检查 ALT为20 U/L,AST为33 U/L,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为28 U/L,白蛋白(ALB)为39.7 g/L,总胆红素(TBil)为9.1 μmol/L,间接胆红素(DBil)为3.0 μmol/L,肌酐(Cr)为51 μmol/L,尿素氮(BUN)为 4.6 mmol/L;

  凝血功能分析 凝血酶原时间为11.4秒,凝血酶原活动度为125%,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为 30.8秒。

  红细胞沉降系数 为104 mm/h。

  抗人球蛋白综合试验 抗人球广谱(+),抗人球IgG(++),抗人球补体(-),自身对照(-)。

  自身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SSA、抗ENA抗体-SSB、抗ENA抗体-Sm及抗双链DNA抗体均为阴性。

  免疫学指标 C反应蛋白 为6.43 mg/L,免疫球蛋白(Ig)A升高,为4.78 g/L,IgG升高,为30.3 g/L,IgM 也升高,为1.24 g/L,补体C3 和C4均降低,分别为0.793 g/L和0.115 g/L,类风湿因子(RF)升高,为57.6 IU/ml(正常值低于30 IU/ml)。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 PAIgG升高,为117.5 ng/107PLT(正常值低于108 ng/107PLT),PAIgA升高,为25.3 ng/107PLT(正常值低于22 ng/107PLT),PAIgM没有升高,为35.1 ng/107PLT(正常值低于40 ng/107PLT)。

  流式细胞仪检查 RBC的CD59阴性细胞占3.12%(正常值低于10%)。

  外周血涂片 WBC数量尚可,分类分叶核细胞比例稍高,成熟RBC大小不等、分类可见有核RBC,PLT散在、量少。

  骨髓形态学检查 骨髓增生Ⅲ级;粒系占62%,早幼粒以下细胞可见,中晚幼比值稍高,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粗大颗粒;红系占35%,早幼红以下细胞可见,晚幼RBC比值偏高,成熟RBC大小不等;全片可见巨核细胞94个(其中无PLT形成的巨核细胞有90个,巨核细胞核有4个),PLT散在,量偏少;淋巴系占2%,比例偏低;未见寄生虫。

  骨髓形态学检查印象 增生性贫血,巨核细胞成熟障碍,PLT少。

  4. 治疗及病情进展

  激素治疗

  停用Peg-IFNα-2a

  内脏出血

  病情好转

  输红细胞、血浆

  出院

  停用Peg-IFNα-2a,输照射PLT,输丙种球蛋白(20 g/d),PLT无上升,仍有皮肤黏膜出血倾向。

  病程第5天,复查Hb 为76.2 g/L,PLT 为1.4×109/L,加用激素(甲泼尼龙40 mg,1次/天),并给予抑酸、补钙等治疗。

  第6天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伴咳嗽、咳痰,肉眼血尿,PLT为2.4×109/L,给予禁食、抑酸、扩容、输压积红细胞及血浆、抗感染治疗,考虑本病未得到有效控制,仍有严重自发出血倾向,将激素加至80 mg,1次/天。

  第11天,患者消化道出血停止,PLT开始呈逐渐上升趋势。第17天,PLT升至44.4×109/L,Hb升至85.2 g/L,咳嗽、咳痰症状基本缓解,尿常规未见RBC、WBC,将激素逐渐减量,未再输血制品。

  第31天,复查Hb为120 g/L,PLT为 99×109/L,网织RBC比例(RET%)为1.28%。在病程第2天所查的RET%为1.3%,但自第6天起,RET%逐渐升高,至第17天最高达8.19%。

  第12天,查TBil,为41.8 μmol/L,DBil为13.3 μmol/L,ALT、AST分别为29 U/L和35 U/L。此后,TBil及DBil呈逐渐下降趋势,第17天,TBil为19.7 μmol/L,DBil为5.9 μmol/L,ALT、AST正常。两次复查抗人球蛋白综合试验,抗人球(广谱)(+),抗人球IgG(+)。

  治疗过程中患者神志清楚,无发热,监测BUN、Cr均在正常范围内。

  停用Peg-IFNα-2a后35天,复查HCV RNA,为6.95×106 copies/ml,伴ALT、AST升高,TBil正常,给予保肝治疗后,患者转氨酶未完全降至正常,出院。

  

[未完待续,下转《皮肤黏膜广泛出血、贫血、一过性黄疸》(下) ]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