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症状进行性加重,病程超过6小时,是否溶栓? 溶栓决策依据,发病时间重要还是影像学改变重要?
Q1.症状进行性加重,病程超过6小时,是否溶栓? 溶栓决策依据,发病时间重要还是影像学改变重要?
“与时间窗相比,影像学改变更重要”
北京安贞医院张茁教授指出,按照指南建议,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应将时间窗控制在3 h~4.5 h之内,而在我国临床实践中,使用尿激酶溶栓情况较多,其时间窗应控制在6 h内。如患者病程超过6 h,静脉溶栓时机已错过。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究竟是影像学改变重要还是时间窗重要成为很多医生的困惑。个人认为,与时间窗相比,影像学改变更重要。
在没有很好的影像学检查条件的医院,临床主要根据发病时间并排除出血,对是否符合溶栓治疗时机进行大致判断是可以的。然而,由于发病时间通常来自患者主诉,并不十分准确,尤其是清晨起床后出现症状的患者,只能大概推断发病时间。
在目前的影像技术中,灌注像、弥散像等检查结果已比较客观,使用较好的影像学技术对溶栓治疗进行指导,比单纯时间概念要好得多。由此可见,与发病时间相比,影像学改变更显重要。
“明确发病时间和影像学检查二者相辅相成”
北京安贞医院毕齐教授也表示,病程超过6 h已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如不能进行静脉溶栓,经过严格筛选可进行动脉溶栓。前循环病变动脉溶栓时间窗控制在6 h内,后循环病变动脉溶栓时间窗较宽,指南建议可在24 h内,但临床实践中很多医生将其控制在12 h。
医生对患者发病时间的判断主要基于患者主述,可能不准确,如部分患者对轻型偏瘫并无正确认识,症状严重时明确为发病可能已有所延迟。因此,尽可能确定患者发病时间点非常重要。
对发病时间难以判断的患者,影像学检查有帮助,影像学技术对缺血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弥散加权成像(DWI)较敏感,灌注加权成像(PWI)更敏感,如果DWI阳性而T1T2像阴性,可认为病变是较早期病变。明确发病时间和影像学检查二者相辅相成。
“以影像学检查指导溶栓尚处于研究阶段”
北京天坛医院董可辉教授补充,王拥军教授指导的“十一五”课题在临床实施中基本按药品说明书将溶栓时间窗控制在3 h内。作为研究项目,可考虑对发病时间处于2.5 h~7.5 h的患者,在多模CT和磁共振成像(MRI)指导下溶栓,但仅限研究,临床尚不能推广。
“影像学介导下溶栓治疗尚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王少石教授指出,目前指南推荐,发病3 h~4.5 h内、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即可溶栓。关于药物选择,国际公认rtPA,尿激酶尚未在国际上获认同,国内也尚无有力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证实。
对发病超过6 h人群的溶栓,尚须进一步研究。动脉溶栓主要根据各中心专家的经验实施,超过6 h可行动脉溶栓,更长时间可行后循环动脉溶栓等说法并无RCT证实,尚处于研究阶段。
目前,由于PWI和DWI在界定缺血半暗区方面尚存问题(存在恶性半暗区和良性半暗区),目前影像学检查使用何种软件及检测指标并无标准化推荐,现有检查技术标准尚存争议。如果淡化时间窗概念,让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均接受尚未标准化的影像学检查,反而使临床实践复杂化。须明确,目前进行影像学介导下的溶栓治疗尚处研究阶段,是今后发展方向,尚不能作为全球或中国普遍实行的临床治疗方法。
“与影像学检查相比,发病时间更为重要”
北京宣武医院武剑教授同意毕齐教授对溶栓时间窗把握的意见。另外,武教授指出,个人认为,与影像学检查相比,发病时间更重要。在现有影像学检查中,使用平扫CT、多模CT、普通MRI、多模MRI,都不能准确判断病变核心梗死区和半暗带,影像学表现和真实病理生理学变化尚存一定差距。要想有效指导溶栓治疗,影像学检查还须进一步改进,如可准确反映出核心梗死区和半暗带,即可有效指导临床治疗。目前,与影像学检查相比,时间窗对指导临床治疗更具意义。
“对无影像学检查条件的中心,发病时间尤为重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樊东升教授指出,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发病3 h内的患者,多使用平扫CT进行判定;对发病时间处于3 h~4.5 h者,多使用多模CT和MRI判定;对于发病时间超过6 h者,不建议行静脉溶栓治疗,至于是否进行动脉溶栓,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决策。鉴于只有较大中心才有多模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条件,严格按照时间窗进行临床判断就显得十分重要。
后循环病变患者一般病情较重,亦无很好的治疗方法,基于此,可适当延长后循环的溶栓时间窗,但最好不要超过24h。
Q2.溶栓后症状再次加重,能否再次溶栓,时间窗如何把握?
“目前尚无指南推荐,亦无较好的处理方法”
王少石教授指出,目前针对这一问题尚无指南推荐标准,如患者溶栓治疗症状好转后又加重,首先应明确原因,是再梗死、低灌注,还是其他原因?在对患者进行全身评估基础上,尽早通过介入血管造影评估其血管情况,若确由血管内血栓形成所致,可考虑是否行小剂量腔内溶栓。对此类患者的处理一般较棘手,其出血风险亦相对较大,再行造影及腔内治疗的患者亦属少数。
然而,如患者是24 h后症状加重,一般已使用抗栓药物,并未尝试过对此种患者再次进行rtPA溶栓,国外对其亦无良策。该领域尚待研究。
“成败与否,溶栓仅此一次”
毕齐教授提及,他所遇到溶栓后症状加重者一般都发生在24 h内,很少有溶栓数天后症状加重的情况。毕教授以阿司匹林作类比指出,溶栓后阿司匹林使用均在24 h后,24 h内连阿司匹林都不敢使用,再次使用rtPA并无指南推荐和试验证据。溶栓治疗成败与否仅此一次,再次溶栓没有证据支持。
“尽管rtPA半衰期短,但再次给药出血风险仍较大”
武剑教授则指出,就研究而言,溶栓后急性期症状再次加重或再梗死可考虑再次溶栓,溶栓血管再通后再梗死时可能需要就rtPA用量等问题行再溶栓评估。但就临床应用而言,尽管rtPA半衰期很短,但24 h内再次给药出血风险仍较大,其道理与24 h内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与抗凝药类似。最新研究显示,在监测凝血指标情况下,可考虑提前使用抗栓药物,但目前尚无指南或研究提示可再次溶栓。
“目前并无绝对证据,可视患者情况分析”
樊东升教授指出,临床常见患者在病情已好转的情况下再发瘫痪,但再次溶栓风险较大,是否溶栓亦无相关研究证据。
樊教授认为,目前并无证据指明是否溶栓,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分析,是原有病变症状进一步加重,还是溶栓后新斑块脱落造成新梗死病变。24 h内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急性期加用他汀(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较安全,国外研究显示,rtPA与他汀联用可降低不稳定斑块脱落所致症状加重,如担心患者溶栓后效果欠佳,可考虑早期用他汀。
Q3.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能否溶栓?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可以溶栓。
毕齐教授提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并非溶栓禁忌,须强调,溶栓后24 h方可使用阿司匹林,这一点要求较严格。此外,rtPA说明书亦提示,使用华法林或肝素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的患者不能溶栓。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