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OH)2D3主要通过细胞核受体——维生素D受体(VDR)发挥作用,而VDR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中。1,25(OH)2D3与VDR结合后,导致后者构象发生改变并与维甲酸核受体(RXR)组成异源二聚体,尔后与DNA上的维生素D应答元件(VDRE)结合。具有VDRE的基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细胞周期、增殖、分化和凋亡。
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其不但能够调节骨和钙磷代谢,也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图)。
1,25(OH)2D3主要通过细胞核受体——维生素D受体(VDR)发挥作用,而VDR存在于体内多种细胞中。1,25(OH)2D3与VDR结合后,导致后者构象发生改变并与维甲酸核受体(RXR)组成异源二聚体,尔后与DNA上的维生素D应答元件(VDRE)结合。具有VDRE的基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细胞周期、增殖、分化和凋亡。
1,25(OH)2D3可增强固有免疫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固有免疫中起关键作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如toll样受体(TLR)]识别如脂多糖、鞭毛蛋白、病毒蛋白等各种感染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成为抗击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1,25(OH)2D3通过以下机制增强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抗微生物能力。首先,使单核细胞获得巨噬细胞表型特征,从而促进单核细胞分化;其次,增强巨噬细胞的趋化能力和吞噬能力;最后,上调cathelicidin基因hCAP-18的表达,cathelicidin的活性肽段可在体外抑制分支杆菌生长。
王(Wang)等研究发现,cathelicidin抗菌肽(CAMP)和防御素β2(defensin β2)的基因包含VDRE,因此1,25(OH)2D3可直接上调二者的表达。刘(Liu)等研究发现,易感结核的非洲裔美国人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低,不能有效诱导cathelicidin表达。
体外研究表明,在培养基中加入1,25(OH)2D3,可上调人角化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上述细胞相应细胞系中CAMP的表达,亦可上调角化细胞和非腺癌细胞系中防御素β2的表达。
另一方面,萨迪吉(Sadeghi)等研究发现,在培养人单核细胞时加入1,25(OH)2D3,将下调该细胞TLR2和TLR4的表达,使之处于对PAMP低反应的状态。该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培养72小时时最显著。这可能在感染后期起到阻止TLR过度活化及过度炎症反应的作用。
1,25(OH)2D3可调节适应性免疫
1,25(OH)2D3对适应性免疫的调节作用主要作用于抗原递呈细胞[APC,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和淋巴细胞。
对DC的作用 宾纳(Penna)等研究发现,在脂多糖诱导DC成熟的过程中,加入1,25(OH)2D3将显著抑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和共刺激信号分子CD40、CD80和CD86的表达,阻碍DC的分化和成熟。
皮耶蒙蒂(Piemonti)等发现,当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IL)-4在体外诱导单核细胞分化时加入1,25(OH)2D3,可使CD1a表达下降,而使在抗原摄取中起增强内吞作用的甘露糖受体的表达明显升高,从而增加DC捕获抗原的能力。
对T细胞的作用 CD4+T细胞可分化为Th1细胞和Th2细胞,参与不同的免疫反应。Th1细胞主要产生IL-2和干扰素(IFN)-γ,介导细胞免疫和免疫排斥;Th2细胞主要产生IL-4、IL-5、IL-6、IL-10和IL-13,介导体液免疫和免疫耐受。IL-12使CD4+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IL-4使CD4+T细胞向Th2细胞分化。
1,25(OH)2D3及其类似物能够抑制Th1细胞的产生,抑制Th1细胞产生IL-2和IFN-γ;促进Th2细胞的产生,并促进Th2细胞产生IL-4、IL-5和IL-10,使CD4+T细胞分化时偏向Th2细胞。
唐(Tang)等研究发现,1,25(OH)2D3还可直接抑制Th1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7。在脑、心脏、滑膜和小肠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模型中,IL-17是致病性T细胞产生的促炎因子。科林(Colin)等从未经治疗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1,25(OH)2D3处理后发现能抑制Th17极化,刺激IL-4产生。
在T细胞中,Fas/FasL调节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这是胸腺中未成熟T细胞阴性选择和外周耐受的基本机制。奇皮泰利(Cippitelli)等发现,在体外培养的鼠T细胞中,1,25(OH)2D3激活VDR后可抑制FasL启动子活性,减少FasL的表达,抑制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
对B细胞的作用 1,25(OH)2D3不但可通过调节Th亚类细胞影响B细胞,也可直接作用于B细胞。其可抑制B细胞增殖、浆细胞分化、免疫球蛋白分泌、记忆B细胞产生,诱导B细胞凋亡。
1,25(OH)2D3是淋巴细胞趋化的重要调节物 1,25(OH)2D3通过诱导表达皮肤归巢受体,可促进分化出具有皮肤归巢属性的T细胞和B细胞。
1,25(OH)2D3能够明显增加血中髓样DC产生巨噬细胞源性趋化因子22(CCL22),可选择性地募集Foxp3+CCR4+CD4+CD25+调节性T细胞。
1,25(OH)2D3与自身免疫病关系密切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维生素D水平与1型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发性硬化和RA等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
维生素D不足与RA的关系尚有争议 美国爱荷华州妇女健康研究经采用食物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高维生素D摄入与低RA风险相关。帕特尔(Patel)等以206例RA患者为对象研究发现,血清25(OH)D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
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结果。尼伦(Nielen)等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血清25(OH)D水平与RA的发生无相关性。科斯滕巴德(Costenbader)等分析了护士健康研究中722例RA患者资料,用食物问卷法半定量评价了维生素D摄入情况,结果发现,维生素D摄入量与RA发生风险无相关性。
维生素D缺乏是SLE的危险因素 有研究表明,为SLE鼠模型补充维生素D可减少蛋白尿,延长生存时间。
在培养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时,加入维生素D能够显著减少多克隆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产生。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对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作用尚待证实 随着近年有关维生素D免疫调节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维生素D的免疫治疗能否应用至临床值得期待。然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需要使用超生理剂量的活性维生素D,这有可能诱发高钙血症。
目前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已被开发出来,其既有免疫调节活性,又无致高钙血症的副作用。但迄今为止,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对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作用尚待更多临床试验证实。
■ 编后
正如本专题中心血管专家所言,国内医师对维生素D与疾病间的关系缺乏认识,这显然是临床工作的缺陷,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该专题的制作过程中,资料收集工作历经数位编辑之手,而在选稿会上,就如何选题与约稿亦是经过反复讨论与辩论,编辑们最终选定了近期发表研究较多、影响面较广的肿瘤、心血管及风湿免疫3个分论题,并约请相关领域专家完成撰稿。
通过该专题,编辑们希望可使更多的临床医师更新对维生素D的认识与了解。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斯晓燕 蒋颖 曾小峰)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