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麻醉科在国内率先引进便携式超声仪器,大力推广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他们从2006年开始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已发表相关综述和论文7篇。去年开始在骨科和小儿手术麻醉中普及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
1978年,La Grange等在一台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测仪的帮助下,通过血管间接确定神经位置成功进行了锁骨上臂丛阻滞。 到1994年,超声技术的发展已经能为临床提供2.5-20MHz的高频超声检测仪,直接显示外周神经的分布、走行及形态,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才迅速开展起来。
与传统的解剖学定位和神经刺激定位器相比,该技术有许多优点: 1.可直视神经结构、邻近解剖结构(尤其各种变异)和局麻药的扩散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减少局麻药的用量,从而降低其导致的全身毒性。3. 提高神经阻滞效率,延长围术期镇痛时间,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然而,由于对超声设备性能要求高,操作者须具有一定的超声学知识和技能,限制了该项技术的推广。
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局部麻醉和疼痛治疗领域,广泛开展的有超声引导下的臂丛阻滞,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3合1阻滞,以及交感神经节阻滞等。国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迅速推广。2010年,美国局部麻醉与疼痛医学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ASRA)对该项技术进行了系统评估。 国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有相关报道,但受技术和人才条件限制,仅在少数大型综合性医院开展,且应用局限。
华西医院麻醉科在国内率先引进便携式超声仪器,大力推广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他们从2006年开始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已发表相关综述和论文7篇。去年开始在骨科和小儿手术麻醉中普及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小儿麻醉亚专业组在左云霞教授的带领下,将神经阻滞技术用于各种小儿手术,由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替代了过去单一的插管全麻,大大减少芬太尼,七氟醚等麻醉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安全性和减少了小儿术后疼痛不适感。以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修补术为例,这类手术时间短,周转快,为了实现术中镇痛镇静效果好而术毕即可舒醒,麻醉医生必须持续予以高浓度七氟醚吸入麻醉和瑞芬太尼持续泵入才能达到满意的镇痛镇静效果。现在针对这类手术,麻醉医生使用超声引导下腹壁神经阻滞,术中患儿仅需予以低浓度七氟醚镇静,即可顺利完成手术,而术后很快清醒,送到恢复室后不再因为疼痛吵闹,大大减少了镇痛药物的用量,提高了小儿麻醉的质量。目前,华西医院麻醉科正尝试将该项技术拓展应用到更多手术麻醉中,并积极培养相关人才。
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办,华西医院承办的“2010年中华麻醉学会疼痛医学年会与华西可视化技术在麻醉镇痛与危重急救中的应用联合大会”中,美国西北大学的Santhanam Suresh教授就“US 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Seeing is Believing”(超声引导技术在婴幼儿局部麻醉中的应用:眼见为实)做了精彩的讲座。香港中文大学Karmakar Manoj Kumar教授介绍了腰段超声技术和超声介导的腰麻和硬膜外阻滞技术。专家们还分别向大家现场演示了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将可视化技术应用于麻醉镇痛是麻醉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今后该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由于超声成像特点的局限性,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还多应用于周围神经。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提高,已有关于深部神经阻滞和神经周围置管的相关报道,有学者提出,未来超声的成像质量必将不断提高,甚至能够进行三维成像,再加上实时、轻便等特点,其在麻醉和疼痛领域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